JobPlus知识库 咨询 心理健康 文章
孩子七岁前要不要带在父母身边

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弗洛伊德曾说6岁以后无新鲜事,记录片《人生七年》(一部拍摄了14个英国小孩从1964年到2013年的记录片)在每一集片头都引用“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居说灵感来自耶稣会的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

有人出书专门写孩子七岁之前最好不要离开父母身边,如果一个人在七岁前万一受到严重的创伤(恐怖袭击、丧失、家庭暴力、性创伤、分离,与挫折不同),是不是人生就没挽回的余地了?

求助者现有症状与早年的依附关系密切相关,早年的记忆中包含着人格的一部分。McWillians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中多少有一不成文的观点:个体面临负性刺激、虐待或创伤性体验的发育阶段越早,则他(她)的易感性越强,而且更具有灾难性和蓄积性。弗洛伊德更是形象地将此比喻一支前进的部队:当陪队向目标挺进时,因胜利而昂扬,因失败而气馁。越早失利,迎对未来挑战就越没斗志。早期失利不仅仅意味着初战告败,更为接踵而至的失败设下了埋伏。

同样是面对分离,对于两岁的孩子所产生的影响绝不可与四岁、十五岁的孩子相提并论,对前者产生的负面影响远比后者显著。(此处并指十四岁或心理成份已发育良好成人就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离婚、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虽然后来弗洛伊德没有十分坚持“固着越早,导致问题越重”的观点,但是一些实验报告证明,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反映出患者心理固着在较早期的发展阶段即0-3岁。

实验报告也有证明了一部分婴儿即使在早期发展阶段经历了严重分离或创伤事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即婴儿也拥有一定顺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并不是人们所想的对于创伤毫无还手之力。

婴儿研究报道过一些具有遗传优势与得到看护者情感投注的儿童,能够非凡地弥合早年的剥夺和创伤(如与母亲分离、被虐待),早期的心理干预也可以成功修复的受创的婴儿。

这说明婴儿也是有一定的顺应能力的,并不是说每个被早期分离或创伤的婴儿都会产生严重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也不能由此认为婴幼发展阶段良好的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就不会因为当下的分离或创伤不会产生严重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

结论,孩子七岁前要不要带在父母身边,答案是最好带。但如果父母是明显不健康的,如家暴、严重情绪障碍或其他幼儿创伤源的,那不如另寻一个可以投入情感的新依附对象。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317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