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这个标题就想起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妈妈也是权威,权威也是妈妈,权威还可以是爸爸,老师,医生,偶像,名人,专家,等。
权威可以给人温暖的依赖感,也可以给人逼仄的压迫感。
权威带给你温暖的依赖感是因为你小时候缺乏来自权威的关爱,缺乏来自权威给予的安全感,长大之后你内心还是脆弱无力,自己还是无法支撑自己,所以你会寻求外界的支撑。如果你的安全感只有1分,而你想要达到10分,那么,你就需要从外界得到9分的安全感,而这9分的高分值安全感,一般人给不了你,只有被大众所认可和肯定,充满力量的权威才可以给你。你全身心依赖权威,权威就是你的信念,一旦你开始质疑权威,也就开始质疑自己的信念,那你就会开始焦虑,又重新陷入不安全当中。一旦权威倒塌,你的信念也倒塌,那你就会崩溃,混乱就会将你吞噬。
权威带给你逼仄的压迫感是因为从小权威就没有树立好正面形象,他们带给你的感觉就很糟糕,小时候的权威主要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作为权威没有给予你足够的爱和保护,对你冷漠和打压,肆意地摧毁你的自尊和自爱,这个让你感觉愤怒,感觉自己糟糕极了,但当时你还很弱小,无力反抗,只能压抑。长大之后,你一旦遭遇和权威意见不同,那种被摧毁的糟糕回忆就会被激起,那种被压抑的愤怒就会充斥你的胸膛,那种无力又会紧紧扼住你的喉咙。于是你就会开始觉得很不舒服。
听权威的话让你一方面充满安全感,一方面又让你感觉被控制,没有自由;不听权威的话让你一方面感觉充满独立,自由和勇气,一方面又让你感觉无所依靠的不安和焦虑。
那到底要不要听权威的话?
抛开一切理性的思考和衡量,让感觉来主导你:“那个权威带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你想信任他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毫无保留去信任;如果答案是怀疑的,那就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观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利用你的理性去反驳。
时代会变化,权威也会变化,在某一个时代是权威,下一个时代未必是。即便在同一时代同一个权威,说的话也只是他们的个人观点,未必是真理。
比如心理咨询师的教材上要求咨询师不能做朋友的咨询,咨询时间最好定在50-60分钟,但是我做了朋友的咨询也感觉没什么大碍,咨询时间有时一次长达两个小时也可以接受。弗洛伊德就曾经和一个来访者一边压马路一边做咨询,时间长达两个小时,效果还出乎意料地好。
曾经参加过一个心理学权威的讲座,当时那位权威说:“抑郁症是不能完全痊愈的,会反复发作。”但是我的工作实践推翻了那个权威的言论,我对那个权威很反感,因为他在公众场合说话不严谨,他不懂得自己的一句话会粉碎很多抑郁症们的希望。
还有个权威,说咨询师和来访者不应该互留微信,是为了避免发生除咨访关系之外的私人关系。我觉得咨询师应该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各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为咨询服务,比如利用微信就可以做免通讯费的电话和视频咨询,这个既减轻了来访者的负担(来回路费或者电话费),同时也促进了良好的咨询体验。如果是为了避免私人关系,保持界限,直接屏蔽朋友圈就可以,如果来访者在咨询外时间来叨扰,简单说明一下,做个回应就行。私人关系的发展,是双方的,如果来访者把控不了度,那就咨询师把控好了。
所以,我个人对权威的态度是,权威是旧知识体系,对于旧知识,本着怀疑的态度去理性地验证,最后接受或者摒弃即可。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推翻权威的进化史。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