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之下,还能笑得出来的企业似乎不多,奥飞动漫却是其中的一个。今年以来,奥飞动漫海外销售业绩大幅增长,在国内,奥飞动漫也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难怪蔡晓东说,对奥飞动漫来说,金融危机反而是一个契机,原因就是企业及时实现了转型。
1993年,奥飞动漫的前身奥迪玩具成立时,并没有系统完整的发展战略,摸爬滚打的那几年为蔡氏兄弟积累了第一桶金。如果就这样做下去,奥迪玩具可能也会做大,但可能至今也不过是汕头澄海地区众多玩具工厂中的一个。
就在那个世纪之交的当口,奥迪玩具开始将日本动画片引入中国,并以此带动了奥迪玩具的销售。就是这条被蔡晓东称之为“产业文化”的道路,使奥迪玩具脱颖而出。2007年,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这个过程中,“奥迪双钻,我的伙伴”成了无数孩子耳熟能详的口号。
将玩具通过动画的形式赋予更多内涵,仍然是今天奥飞动漫的主要业务内容。但他们同时也在考虑下一步,将动画形象更多地以玩具、平面出版物、形象授权等形式呈现,即文化产业化。
对于奥飞动漫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意味着这家仍以动漫玩具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走上一条国内所有动漫企业迄今为止从未走过的道路。尽管奥飞动漫对行业先行者的角色并不陌生,但这无疑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所以,蔡晓东很忙。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刻,他还在主持开会上一个企业ERP项目。虽然待在广州的时间越来越多,但他的手机号码还是汕头的——他还要分管奥飞动漫的制造业务。上市在即,奥飞动漫接下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蔡晓东说,“现在是企业加快发展的时期。”
尽管一直笑容可掬,但面对摄影师的镜头,他还担心自己“精神差一点,因为睡得太晚”。身负“为世界创造快乐、智慧与梦想”的企业使命,奥飞动漫和蔡晓东都不允许自己有一丝马虎。
从制造玩具到玩转产业
《长江》:来之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办公室有孩子的同事说,他们的小孩很喜欢你们的玩具:悠悠球一定要双钻的,四驱车就要奥迪的,可见你们的品牌做得很不错,有什么秘诀吗?
蔡晓东(笑):“奥迪双钻,我的伙伴”嘛。公司成立是在1993年,虽然发展的时候没有所谓很完整的战略,就是一步步做过来的。但当时就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走出国门,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品牌。那首先就要扎根国内市场,把国内市场做扎实,做出影响来,做出品牌来,才有实力、有条件走出去。所以我们走的路跟国内玩具行业不一样,那就是我们十多年都扎根国内市场。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奥飞在国内的销售网络已经搭建起来,不仅仅是省会城市,还有地级城市,经销商网络已经搭建起来了。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方面,也都得到小孩子和家长们的接受和欢迎。
《长江》:国内同行那么多,为什么你们能做到这一点?
蔡晓东:这也是得益于十几年来非常重视产品的创新。1995年我们在香港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利用香港的地理、人才、信息优势,作为前期设计创意的开始。后来,逐步在汕头建立了整个设计团队。2003年从汕头搬到广州,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以及新产品开发。开发方面,你今天所看到的我们的办公室,围绕创意的整个团队有将近70名员工。我们的制造放在汕头,市场营销放在广州。2004年成立了动漫公司,像奥飞文化,专门致力于中国原创的动画作品,从编写剧本到整个动漫的制作,基本上已经搭建起来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从2004年开始积极转型。目前奥迪玩具已转型升级为奥飞动漫,适应这个产业的发展规律。国家非常重视创意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的发展。在产业转型之前,我们也跟日本、美国的动漫企业、玩具企业都有良好的合作,引进日本的动画作品在中国播出,包括玩具销售。
所以,在转型之前,我们已经做了试水,探索这条路在中国的可行性,应该讲转型获得了成功。这次转型准备了将近10年的时间,再加上国家对动漫产业的重视和推动,加快了公司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加快了玩具跟动漫的融合和发展。
《长江》:10年,那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蔡晓东:真正成立奥飞动漫股份公司是在2007年,在那之前就是奥迪玩具公司。在转型之前,有六七年时间我们都是先引进国外的(同类产品)到中国来做。
《长江》:当时为什么想到要转型?
蔡晓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底,我们已经开始从日本引进动画片《宠物小精灵》在电视台播出,带动玩具的销售。为什么(能够)带动?它是有故事的,赋予了文化,小朋友先是接触到这些故事,当有了衍生品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购买。也就是说,玩具是带有故事和文化的。在引进之前,我们去日本做过考察,把当地的模式搬到国内来。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