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互联网 互联网运营 文章
如何扩展品牌边界,实现复利增长?

自从有了资本市场,“复利时代”的概念横空出世,早于互联网、O2O、VR、AI等概念上百年,几乎每个人都或多会少听到一些“复利”增值的传奇故事。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复利的前提,本金是什么?它从哪来?

它是金钱吗?

是你生产出来的固定产品吗?

是你的不可比拟供应链吗?

是你的完美传播渠道吗?

先不做主观评判,只做一次推理,假设以上这些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席品牌的本金,那么能获取这些的人应该不少,可为什么成功实现复利的人却凤毛麟角呢?

为什么有人持有数十亿,资金缩水或倒闭?为什么有人产品领先,却被市场淘汰?

请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为什么曾经被追捧的品牌,现在却风光不再?”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曾经爱上一个人,为什么如今却没有感觉了?”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是怎么爱上一个人的?

往往是因为这个人,在同性间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而让你感知到,TA的存在可以帮助自己扩展边界。

人们惊叹于那些极具魅力的个人,带给自己的超凡体验。因为他们英俊的外表、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识,扩展了自己的审美和认知边界。

边界的扩展范围越广、越是具有革命性,带给人们的冲击也就越大。这也帮助他们取得了同性间的优势地位。

同样的,以前很屌的品牌,之所以在行业内领先,是因为产品帮用户扩展了使用边界。

领先地位的树立,扩展了用户边界,帮助品牌获得广阔市场。

那么,究竟如何扩展品牌边界呢?

有人说,很简单,实现产品领先嘛。

“比如苹果、小米手机为什么成功?”

“因为他们研发力度大,产品为王,其实所有的商业模式,无外乎技术革新。”

于是“只要产品过硬,就能赢得市场”,成了很多人的核心使命。

那么,如果有人追问:

“加大研发产品力度,就能成功?那些资本力量、技术基础更雄厚的品牌怎么失败了?比如诺基亚、多普达。”

这似乎成了一道无解的题目:

设计应该从性能出发,还是应该从用户体验出发?

性能导向 VS 感知导向

来看这个故事:

写字楼里的白领们抱怨:等电梯的时间太长,耽误上下班。职员工会要求物业和电梯厂家着手解决。 

于是请来相关专家:

技术专家的方案:继续提高产品性能,在客观上提高电梯升降技术。

乍一看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但仔细想想阻碍也很大,这几部电梯采用的技术已经是世界先进了,未来5年提升空间不超过20%,而且为个别需求而开发,成本也是惊人的。

即使这技术和成本两个问题得以解决,改装电梯,也意味着停止作业至少20天,在此期间,白领们只能爬楼上下班。

就算真的实现全面改装,新的问题是,使用者的体验就能大幅提升吗?我觉得也未必,毕竟白领们也许根本不是为了准时上班,提高工作效率,可能只是为自己的迟到合理化,这样的场景太过常见“你看迟到不是我的原因,因为堵车了,因为电梯慢。

心理专家的方案:在电梯内外做成镜面,让用户在等电梯时有其他事可做,降低主观等待时间。

这一方案最终被采纳,不仅不会消耗太多成本和占据太长工期,最主要的是效果直接作用于使用者的心理,而不仅作用于结果证明,使用者满意度至少提升了60%。

在过去,人们处于长期被动选择的时代,谁提供更先进的技术,的确可以直接转化为品牌收益。

而现如今,用户选择越来越主动、多样,单纯的硬技术层面升级,并不能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带来品牌收益也越来越难。

就像个人魅力的成份变质,英俊的面庞会衰老、知识用法不扩展会被淘汰、一时的见识之长带来的优势,也会被越来越多人拥有类似的见识对冲掉。

虽然人们坚信,对现实的优化全部来自于头脑之外客观实体,以致忽略自己和他人对主观感知需求的强烈程度。

但为了服务自己的种种感知,人们又切实地采取了诸多主动行为。

比如:

  • 为了改善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林黛玉初入大观园谨慎观察上下的举止;
  • 为了获取他人好感和降低陌生感,新加入社群给其他成员发红包;
  • 为了佐证自己的判断,表现自己的立场,匿名创建知乎话题: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 为了界定自己所处的群体阵营,对社会事件点赞(比如范雨素)或是口诛笔伐(比如魏则西事件、辱母案)。

对于以求改变现状的人,几乎一切的无助和焦虑,都来自对世界的陌生感,而陌生感的根源则在于对他人和自我感觉的失控。

哪怕是商界精英,也不免会忽略塑造感知的力量。

明星CEO鲍勃.纳德利把通用电气的“六西格玛技术”全盘移植到家得宝产品线,希望在产品功能上压制竞品。而处于技术相对劣势的竞争对手劳式把“家具改善”这个简单概念植入用户大脑,反而全面压制了家得宝。

像当时鲍勃.纳德利一样,唯“性能至上”忽略创造感知的创业宗旨风潮不减。

  • A公司CEO在产品开发前,列举了30条改进细节,说服自己,用户必然使用产品的理由,结果产品投入市场后,现金流却不足开发成本的一半。
  • 新媒体编辑B,熬了通宵写的广告文稿,从5个维度把产品功能夸了个天花乱坠,阅读却只有几百。
  • C公司花费巨资,运营团队10几个人忙碌大半个月策划的“奢侈品级”活动,除了留下一堆用于汇报的华丽数据,几乎没有转化。

不可否认,ABC也许研究过无数行业内的成功案例:

  • A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产品,都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创新;
  • B观察到阅读量高的植入广告,通常是用户对产品功能认可度高;
  • C效仿行业领头羊,认为活动策划的规格是用户得以长期留存的关键。

绝大多数的个体和商业行为,为了快速接近领先地位,都刻意模仿“标杆产品”成功后表现出的状态,而不是成功之前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举个例子:

之前有人劝我说,杰出的人大多谦虚,所以你要谦虚。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学一学。

一开始,我诚以为然。

但后来一想,不太对,谦虚只是那些被人认可杰出之后,又不妄自尊大,从而让人们感知到的一种状态,刻意模仿这种状态,只不过是对表征的复制,是表演,而非真正的谦虚。

况且这既不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真实的谦虚,更不会让我变得杰出。

对已占据资源分配优势的个体进行模仿,是生物进化的本能。

社群地位较低的大象,刻意模仿头象的行为,比如头象喜欢吃长在高处的树叶,喜欢在用鼻子卷起淤泥洒满全身,其他大象模仿她的举动。

而这种模仿行为的意义,在于有利群体行为保持一致,但并不会为其中的个体带来直接的收益。

很多失败在于,过份模仿个人以及商业成功后的表征,适用于别人所处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同样适合你。

针对个人或产品,效仿标杆,进行素养提升、实施硬件升级固然重要,但如果把这类设计直接作用于产品,相当于走上一条和用户的真实期待相反的路。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349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