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来说,现在的你已经知道怎样写一个方向正确的文案、知道了怎样把一个简单描述升级成生动具象的表述,即将进入资深文案的殿堂,这往往需要不拘泥于套路而直指人心,所以是时候懂点儿心理学了。
数量多,就是对的
人们更愿意相信对于某件事如果很多人都在做,自己不做就吃亏了,或者至少认为这件事是好的。同理于这件商品有很多人买,是好的,至少不是坏的。这也是淘宝卖家疯狂刷单、应用下载数量运营干预的逻辑基点。
类似感觉的文案例如“一个在知乎被80万人疯狂点赞的答案”、“淘宝本周销量Top10,都在这里了”、“微信本周10W+,他们竟然都在看这些”、“豆瓣评分8.8分以上的电影都在这里了”。
也常见于欣赏数量的单纯叠加,用脑补肯定无关数字带来的产品价值。常陷于「这学校好大,教学质量一定很好吧」、「这本书很厚,讲得一定很仔细吧」、「这个杯子更贵,应该质量更好吧」的伪逻辑中。
类似感觉的文案例如“学校占地面积400W平方米,师资力量雄厚”、“公司有18个全职编辑,内容产出氛围良好”、“平台有800个大V,足以承担知识传播的重任”。
我与众不同,我为同类买单
求异,即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如果大部分是这样,那我就不这样,往往形式大于内容,颇有些叶公好龙的意思。常见于类似「豆瓣、知乎、网易云已经不是当年的它们了」这样的谈论,或者希望麻油叶、张玮玮、陈鸿宇等永远不要火的现象中。
类似感觉的文案例如“圆滑当道时代的锐利异类,肉感时代的纤瘦身影”、“23岁的我,是不婚主义地坚定践行者,你呢?”、“水瓶座最聪明,颜值最高,身体倍儿棒”。
也常见于认可和自己类似、相同或自己想成为的某种人或者状态,时常充斥某种固执坚持和傲慢偏见或陷入理想情怀以及自我感动。
类似感觉的文案例如“对不起,我只要1%的生活”、“老罗自述工匠精神:做一个事儿逼”。
他能我也能,他好我也能好
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或者单纯的认知不全,常见于「韩寒高中都没上完,照样在当导演」、「脱不花大学都没上过,照样很优秀」的言论、同理于「虽然我大专毕业,不爱学习,但我能力比985强多了」的推论。
类似感觉的文案例如:“马云都在学的知识付费产品”、“他高中毕业,0背景创业3年,在北京买了别墅”、“范冰冰都在用的补水神器,让肌肤返老还童”。
七宗罪
利用人性的诱因,最长被使用的文案路数,也常见于各种骗子。“阿迪达斯,今日全场5折,限时抢购”、“28-40岁女性罹患某病的概率逐年上升,你需要一份重大疾病险”、“你已被本栏目抽取为幸运观众,奖品为Iphone7 Plus一台”、“香港富豪,重金求子”等。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