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初,竞争乃生存所依。无论是收集维持生命的资源,还是获取同伴的好感,我们一直感到有必要让自己更快、更强、更聪明、更具吸引力。我们想赢得蓝丝带,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取代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或者在重要考试中获取最高分数。这些欲望有时可以推动我们前行,有时只是帮助我们继续参与其中。竞争来自于我们关注周围人、事的自然倾向。负面和正面的比较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希望扩大或缩小与周围的人之间的差距,这通常触发保护优越感或减少自卑感的竞争行为。
与大部分根深蒂固的人类行为一样,竞争完全正常,也很健康。竞争促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人类进化的必要元素。竞争可以使办公室成为令人兴奋、有所回报的工作场所。传统思想坚持认为:在工作中,合作优于竞争,但社会比较的必然性支持相反的观点。比较乃竞争之母,竞争乃职场之实。运用其作为善意竞争的力量,可能会冒着其变为恶意相斗的风险。良性竞争的好处包括:
· 增加创意
· 提高动力
· 改善生产力
· 提升自我
· 加强团队精神
· 推动参与
这是善意竞争的力量。不幸的是,最初的良性竞争可以迅速变为具破坏性的丑陋竞争。具破坏性的竞争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对其中的每个人造成损害:
· 削弱动力
· 破坏协作
· 妨碍表现和生产力
· 毒害团队和组织文化
· 减少参与和投入
· 增加压力和不安全感
· 败坏名声
· 掠夺工作乐趣
某些预警信号可以提醒你善意竞争已经变质,可能很快感染相关的职场人员:
· 你对别人成功感到气愤,而非将之视为鞭策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动力。
· 你留心竞争对手的弱点和局限,而非学习他的长处。
· 你对自己的局限和挫折进行辩解或使之合理化,而非肯定自己的优势。
· 败仗时,你感到羞愧和耻辱,而非使之成为你下次加倍付出的动力。
增强自我意识
当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我们通常会将自己与他们进行比较,而结果可能会刺激我们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影响感觉和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与类似情况有关的过去经验、自尊水平、对某人经过具体努力后成功或失败是否理所当然的判断。
更复杂的是,现今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当某人遭遇失败时,我们应该具有同理心,甚至同情她的处境;而当某人取得成功时,我们应该欢呼,并衷心祝贺。抵触这些社会习俗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如果我们庆幸某人受挫,或者轻视他的进步呢?这样就很容易陷入羡慕嫉妒恨的漩涡中,最终比起怨恨的对象,我们反而更讨厌自己。这里表现出一种心理困境,社会和自我期许的碰撞,会将善意竞争变为恶意相斗。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