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谷歌已经12岁了。12年时间过去,谷歌在全球已难觅对手。真不知12岁的谷歌,生日愿望会是什么?
一路走来,谷歌总是为了追求成长而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眼前的挑战则是缺乏新的营收来源以及成长可能停滞。
尽管谷歌的增长率仍值得财富500强们嫉妒,但是其核心业务增长已经放缓,股价已经走低,Android平台产生的收入有限,而来自Facebook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谷歌能否重新找到立足之地?
12岁,在人的一生中,这是代表童年结束的里程碑,而理想主义的文化仍然是这个公司的重要力量。
谷歌成立初期,许多高级管理层人员是停车场上旱冰曲棍球运动的好手,他们每周至少要工作100小时,并共同拥有着一个将来会改变整个世界的的梦想。
但正如这些原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在“奔四”一样,随之一起成长的还有他们的配偶、孩子和其他的中年责任,他们对公司的视角也愈加成熟。
业内分析人士称,随着谷歌触角的不断扩展和力量的不断增加,他们的理想主义正在被迫与冷血的财务数据交锋。而交锋的结果是,一家在争议中成长的公司在衡量着成功是什么的同时,不得不处理好责任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没有争议的公司是不存在的。
诞生地车库
1998年9月7日,对谷歌来说,是别具意义的一天,这一天谷歌正式诞生。
在创立之初,办公室就是朋友转租的车库,员工仅为三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其中包括两名创办人拉里 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 布尔(Sergey Brin),以及谷歌第一位员工克雷格 席维斯坦(Craig Silverstein),当时三人都只是20岁出头。
车库对于硅谷创业者来说是个神圣的地方。1939年惠普首先在车库创立,接着乔布斯在车库里面发明了苹果电脑,盖茨在车库里面搞成了微软,雅虎的创办人杨致远与大卫·费洛在斯坦福大学共用一个车库做办公室。亚马逊书店的创始人贝索斯,当年也是带着四个工作伙伴在自家的车库里开始了创业的梦想。
随后发生的事与电脑商业史上其他一些成功的故事有共同之处:先是大笔风投资金的注入,接着是惊天动地的IPO,之后伴随着企业的是无限扩张和国际化。可是谷歌在整个过程中却总是那么特别,它一直身披理想主义的战衣,拥有颠覆传统的盈利模式,并宣称自己的使命是“世界所有信息的有效组织者”。同时它一直坚守着创业之初的信条——Don't be evil(不作恶)。
尽管今年谷歌到了12岁这个象征脱离童年的年龄,但理想主义文化仍是该公司的重要力量。
不过正如这些谷歌的元老级员工年纪已经接近40岁一样,他们大多已成家立业、肩负起中年时期的责任,商业观点日臻成熟,他们也因而常常被迫在理想主义与冷血算计之间取得折中。
这导致谷歌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遭遇角色冲突,它必须在理想和实务之间追求平衡。《谷歌:一如我们所知的世界末日》的作者欧列塔说过:“自1998年迄今,谷歌的成就之一正是扩大自身。现在它已经不再是一家搜索公司,而是一家媒体公司,但是谷歌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真实的世界。”
例如,谷歌近来和电信商Verizon针对网络中立性达成协议,允许一些公司出资购买较快的联机速度,以便使用户更快看到其影片等产品。此举就招致了“出卖理想”的指责。
谷歌的第一位雇员却认为这项提议是个折中方案,也是谷歌为了持续成长的务实做法之一。“我们同Verizon公司的合作与我们的信念是相符的,这与我们以往的政策一致。”很少接受采访的席维斯坦说,“我们坚信:谷歌仍然是一家具有理想的公司。”
不过,去年以来谷歌的股价停滞不前,且缺乏除搜索引擎之外的新的营收来源,加上Facebook等新创网站带来的竞争日益激烈,业界不免质疑谷歌是否能持续快速成长。这也是谷歌眼前要面对的挑战。
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创业精神的布兰克说:“所有发展成熟的公司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不能找出并发展新商业模式,或是思考人们是否已转移阵地。谷歌一直很努力雇用成绩优异的学生,但问题是,最成功的新创网站往往是由辍学生创立的。”
垄断之忧
而更令人担忧的则是,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具创造性的企业,谷歌本身的扩张似乎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就像癌细胞扩散般不可停止。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