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是否应该图回报?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看似针锋相对的回答。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和菲利浦·科特勒站在一边,前者建议企业把慈善活动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和业务联系起来,后者强调企业可以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但安利的总裁狄维士(Doug Devos)却站在另一边。这个有着慈善传统的企业的总裁认为不能把慈善事业看作一个战略问题,因为战略意味着有明确的、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而安利参与公益事业是出于信念和责任,如果在此过程中对企业声誉带来了某种积极的影响,只能视为令人高兴的副产品,但绝不能当作目的。
当我们问王振滔倾向于哪一种观点时,他哈哈笑了起来,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
王振滔笑起来有点像弥勒佛,他的笑声是非常轻松的、畅快的,使人感到这个人内心真实的快乐,而他的办公室里也真的摆着一尊笑口常开的佛像。他的办公室还有一段短的高尔夫练习球道,但摆在一旁的球杆却落着薄薄的一层灰尘,“太忙了,只练过一次”。这个面容和善的人留着温州企业家典型的小平头,他有两个社会身份:其一,他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奥康皮鞋的董事长兼总裁;其二,他还是一名慈善活动家。
19年前以3万元起家,将一个家庭制鞋作坊发展为一个年销售额20多亿元企业的王振滔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可谓由来已久。迄今为止,他和奥康集团向社会捐助的各类款项已达6,700万元。尤其是近两三年,他的慈善活动更加活跃。2005年,他将个人资产的6%用于慈善;2006年,他斥资1,000万元在湖北黄冈设立了“黄冈奥康大学生助学专项基金”;2007年4月,他的一项创举又一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这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成立的第一个非公募慈善基金会,而且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这个以2,000万元作为创始基金、以资助贫困学生为主的基金会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即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形成“爱心接力”。在这样的方式下,慈善不是施舍,而是像“种子”一样传承。
“公益绝不是简单的捐助,”王振滔说:“我不需要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但我甘愿做一位中国慈善事业的开拓者。”这位公益事业的先行者,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
创新,让受助者助人
2007年元旦,王振滔没有在家里过新年,他来到了大别山,想看看那些他捐助的孩子过得怎样。
当天下午,通过学校他得到了孩子们的家庭地址,他想去这些孩子的家里看看。但出乎意料的是,受到捐助的孩子似乎很不愿意带他到家里去,一位受捐助的孩子的哥哥甚至表现得很激动:如果你要到我的家里去,我们宁愿不接受这个捐助。
王振滔感到很困惑,本来以为这些孩子会很幸福、很开心,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他去跟孩子们交谈,希望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感受。一位大一的女生在一再的鼓励下,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叔叔,通过您的帮助我的学习成绩很好,现在担任班干部。为了便于学习上和工作上的沟通,我用您捐助我的钱买了一部小灵通,但至今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我却从来不敢把它拿出来在公共场所打电话,因为我害怕别人说……”
王振滔渐渐明白了:受捐的孩子们认为自己得到了别人的施舍,心理负担很重。在公开活动中以受捐者的身份亮相,让他们感到羞耻,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看来,把好事做好真不容易。在回温州的路上,王振滔的心里也是沉甸甸的。
他想起了一个故事:古时一个富人想要帮助穷人,他在自家门前放了一担柴,当有穷人路过时,他就请对方帮他把柴搬到对面去,然后付一些钱给对方,过一会又一个穷人路过,他再请这个人把柴搬过来。穷人们得到了“报酬”,个个都很欢喜,却不知道这担柴已被来来回回搬了几十次了。
他又想到一个社会学者的观点:我们的社会有时候也许并不缺乏资助,但是为什么受到资助的人的脸上却没有笑容呢?原因在于“给”和“借”是不一样的。
想到这里,王振滔感到思路开阔了许多。那个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如果是借你的会更好,因为这使我保持了尊严!”这触发了王振滔的灵感:如果受到捐助的孩子工作以后把钱还了,但并不是还给自己,而是还给社会,用这笔钱再去捐助另外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这样他不是就从一个慈善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给予者了吗?这样,爱心的种子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吗?
4个多月之后,王振滔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正式宣布成立。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慈善理念和模式也宣告诞生:慈善不是施舍,也不是简单的捐赠,而是要像“种子”一样传承,每一名受资助的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一名贫困学生。第一年计划资助1,000名贫困学生,这个数量还将逐年翻番,预计从2011年起每年的受助者将超过1万名。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