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我一直都坚定的认为:运营工作做的好的人,价值连城,堪比万金油,因为运营几乎什么都要懂一些,而且一般来说,通过大量的实践,你至少会精其中一项,甚至样样精通。运营的职业发展道路其实并不像它的工作职责和对应的工作内容一样苦逼,相反,运营的职业发展道路其实非常开阔。
如果我们用人力资源来做类比,运营的职场发展和人力资源其实相当的类似。人力资源的工作内容按照大类分会包涵:招聘管理、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薪酬制定与管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者很少有人会三项皆通,至少起步时一定是以一个分类来入门的,经过时间的锤炼和经验的增加,其他的分类工作可能会进行换位,我们通常看到人力总监的就职要求,往往是三项全能,这很容易理解,一个三项皆通的人力,其工作经验一定是牢靠的,如果在三项大类中,都游刃有余,那么除了一个HRD的Title可以挑战,甚至还可以挑战一下VP的Title。同样,很少有HR对这三项工作的任何一项都不精通甚至不知道怎么做,因为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这样的HR在职场上是无法生存的。
很多人会反复纠结于“做运营是否能够学到东西?”“会不会做了很久还是一个小运营?”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样的职业发展问题,是所有职业都会遇到的,而从事一个职业,是否学到东西,那完全是看每个人自己的努力和选择的,每个人在职业上花费的时间和脑力不同,所以你会看到每个人在职场上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打个不恰当的有点YY性质的比方,同样是环卫工人,日复一日的扫大街,是否就一定没有发展呢?如果这位工人,对扫过的每一条街都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时间点垃圾多、什么时间点垃圾少,垃圾的类型中哪些好处理,哪些难处理,什么样的工具便于处理什么样的垃圾,那么他是否有可能指导其他环卫工人工作,获得职场上的提升呢?我不知道准确的答案是什么,但我知道大多数环卫工人不会进行这样的思考和实践,如同大多数的职人只会思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且只会顾及眼前看的到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不断突破自己,有些人只能乖乖的在一个岗位上“任劳任怨”数十载了。这不仅仅有心态、机遇的原因,也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说回运营工作吧。
首先,运营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互联网工作的起点,相比起产品经理发展条线,运营可以通达到很多其他领域,比如,运营可以转产品,但很少有产品能够转运营,运营可以转文案,转销售,可以转咨询,但是反过来,其实有些难度。
其次,运营工作的发展条线和其他互联网工种也很类似:
专员——骨干——主管——经理——总监——VP——CXO
大多数人通过2、3年的努力,可以达到骨干、主管的级别,其中的一部分人再经过2、3年的努力,可以达到经理的级别,这其中的另一部分人可以继续通过3、5年的努力达到高级经理甚至总监的级别,再往上,有,但凤毛麟角,但是至少,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发展方向。
有人说,产品经理是通往CEO的训练营,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运营就是通往COO或者CMO的训练营。
所以,如果你确实喜欢运营,那么你可以尝试去做,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或者内容编辑或者活动专员等基础岗位,慢慢往上走,不管什么职业,路只会是越走越宽,不会越走越窄,当然,这需要你付出努力。
这一点,对所有的职业都是相同的。
凡事皆有两面,我也确实见过很多运营,做了好多年,但依然无法上升到管理岗位,还是年复一年的做着活动策划、专题建设、专注于各种指标提升的落地执行。事实上任何职业都一样,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默默了。
是一鸣惊人还是默默无闻,更多的是实力、机遇、运气、性格等很多因素组合后产生的结果。
当你选择了做运营这条路,就要专注。专注于你目前的工作,专注于你未来的目标,优势要强化、劣势要弥补。
纵览整个互联网世界,我觉得,绝大部分产品的运营工作如何规划,都可以从三个维度分别来评估,最后再把三个维度下分别评估得出的结论汇总到一起,得出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这三个维度一是商业逻辑,二是典型用户行为频次,三是用户与其他用户间是否会通过你的产品而形成某种关系。
下面我一个个说。
一、商业逻辑
普遍来看,各类互联网产品大体存在以下 3 种商业逻辑,而每种商业逻辑反向回来对于运营端的要求又会有所不同。
商业逻辑 1:直接面向用户售卖某种商品或服务获得盈利
这样的产品商业逻辑最为直接,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某些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用户,并从中获利。
它们当中的典型例如品牌电商网站,各种 O2O 上门服务等。
所以,它的核心在于:是否能找到足够好足够多的商品,以足够低的成本足够顺畅的将其售卖出去,并确保整体售卖流程的顺畅程度。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逆推回来,该类产品需要运营端具备的核心能力就是:
· 商品和货源的选择和拓展能力(即,要有能力找到更优、更多的可售卖商品);
· 商品包装和营销能力(即,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商品卖出去);
· 供应链全程服务能力(即,从用户产生下单行为到最后完成消费的全过程服务能力,其中有可能包括了仓储、配送、服务人员管理等等环节)。
例:唯品会、聚美优品、当当网等自营电商,运营端往往会被划分成几个子团队——
· 品类运营。该团队决定网站内会上线哪些商品分类以及每一阶段主推哪些商品分类,偏策略。
· 商品运营。该团队主要负责商品的定价、定量、上下架(即决定某段时间内库存中该商品的储备数量,备货太多占据仓储成本,备货太少可能影响销售收入)。
· 供应链团队。该团队主要负责涉及到供应商对接、仓储、进出库、物流、配送等相关的所有环节管理。
· 营销团队。该团队主要负责定期策划各种大型促销活动和制定相应促销策略,周期性拉动站内销售额上升。每逢类似双十一、618 前后,这个团队是最忙的。
商业逻辑 2:免费 + 增值服务
该类产品的商业逻辑是:我为用户免费提供一部分产品或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一部分付费增值服务获得盈利。
这样的产品在互联网世界里是颇为常见的,尤其常见于各类工具类产品(比如我现在在用的印象笔记)。它们往往通过免费提供某种服务从而赢得大量用户,之后再通过提供付费增值服务的方式实现盈利。
所以,其核心在于:是否能获取到足够多的用户,是否能够让用户对产品形成依赖,以及是否可以更顺利的撬动用户为增值服务买单。
同样逆推一下,该类产品需要运营端具备的核心能力是:
· 免费试用用户的获取能力;
· 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
· 用户日常使用行为到付费服务之间的路径搭建;
· 最终的增值服务或第三方付费服务的售卖。
用户和流量获取涉及到的面太多太广,这里先不重点讲,主要讲下后面几件事。
关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又有两种常见方法。一是慢慢引导用户把更多的社交关系、个人记录、数据等等逐步沉淀到产品中;二则是通过理念输出、标杆树立等各种方式循循善诱式的完成对用户的教育。
关于用户日常使用行为到付费服务间的路径搭建,重在巧妙的设计和前后关联性。
关于售卖,这个就是各种促销运营手段了,没啥可说的。
商业逻辑 3:免费 + 流量 or 数据变现
逻辑 3 与逻辑 2 略有相似,在互联网世界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该类产品的商业逻辑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慢慢积累起海量访问流量或数据、然后再基于已有的流量和数据通过引入有付费意愿的第三方实现变现(即售卖流量,售卖数据等)。
与逻辑 2 相比,逻辑 3 的主要区别或许在于:最后买单的者不是用户,而是第三方。这类产品的典型,是社区。
而这一逻辑的核心往往在于:是否能获取到足够多的用户,用户忠诚度是否足够,是否能积累下来可以持续带来新流量的数据或内容,是否可以积累下来付费方愿意为之付费的内容、数据或是特定氛围。
继续逆推,则该类产品需要运营端具备的核心能力是:
· 引导用户发生特定行为、搭建特定氛围的能力;
· 持续维系住用户形成用户活跃度的能力;
· 对于内容、数据和现有重点用户资源等的整合能力。
以上,是关于第一个维度——商业逻辑。
接下来聊第二个维度。
二、典型用户行为频次
所谓典型用户行为频次,就是假如用户接受和认可了你,ta 使用你最核心的产品功能或服务的频次可能是怎样的。基本上这里也有几种可能——
1. 用户基本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是一次性的;
2. 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频次中低,比如数月一次,甚至 1-2年 一次;
3. 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频次较高,比如至少每周一次。
这个频次的不一样,尤其会导致我们在关于用户获取方面要关注的重点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也来依次简单分析一下。
1. 用户一次性使用
这种类型的典型产品比如某些培训课程(如托福雅思),或婚庆服务,殡葬服务等。且毫无疑问,该类产品肯定是收费型的产品(用户一次性使用,还免费,那还做个毛)......
因为用户接受并使用该服务的机会基本只有一次,所以该类产品基本不用考虑花太多精力在用户维系方面。相反,该类产品更应该关注的事情,一定是:
· 获客渠道的铺设和广告投放;
· 销售转化的有效性;
· 客单价(就一次挣钱的机会,当然要挣足点儿啊……)。
2. 用户中低频次使用(如数月一次,甚至 1-2年 一次)
这种类型的典型产品比如汽车保养类产品、求职类产品等。
该类产品的特点是:不管用户多喜欢你多认可你,他每次使用完你,基本就走掉了,且距离下次他再使用你时间周期会比较漫长。
所以,该类产品在用户获取方面如果都依靠花钱投放和推广的话,一定亏死了……
相对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让用户每次产生相关需求时,都能够最快捷最有效的找到他们。
那么,类似求职找工作这样的事,用户在每次产生相关需求时,关于到底使用什么产品是如何决策的呢?
基本上有很大可能取决于如下几点——
· 我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在这个领域内的品牌是哪家?
· 我最近是否听到过身边有人提过或推荐过某款相关产品?
· 我通过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等渠道搜索 “招聘运营总监” 等相关关键字,看看会出来哪些结果?
于是,对于该类型的产品在用户获取方面更应该关注些什么,看起来也就很清晰了吧?
基本上,无外乎——
· 渠道铺设,占据入口。如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等地方,该占据的位置一定要占据,且能排得越靠前越好;
· 品牌传播,占据认知。不断通过活动、事件、媒体报道、PR 软文等各种方式面向行业和用户去传播你的品牌,提升大家对于你品牌的认知。
3. 用户高频次使用(至少每周一次)
这类产品就很多了,比如阅读类产品、社交类产品等等,都算。
该类产品的特点往往是:用户从了解你到接受你再到认可你,可能需要一点周期,但一旦 ta 真的接受了你,ta 就会变得很难再离开你。
另外,该类产品因为用户使用的频次比较高,所以理论上产生口碑效应和病毒营销的概率也最大。
所以,毋庸置疑,这类产品需要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以下两个——
· 通过补贴、活动、运营机制、用户引导等各种方式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如上面提到的印象笔记案例,再如滴滴和各种外卖类应用早期不断给用户发红包,都是为了培养使用习惯);
· 在用户获取方面,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运营机制或运营手段撬动现有用户的力量,打通几个 “分享” 的场景,形成病毒传播和增长(如滴滴和外卖类应用的 “红包”,如各种美图类应用的 “变妆” H5 小游戏、美妆比赛等)。
以上,是我们关于第二个维度的一些分析。
最后聊一下第三个维度。
三、用户间是否通过产品结成某种关系
在互联网世界里,有一部分产品是那种单向服务式的产品,即用户单向接受该产品的服务,典型比如各类日历、便签、航班查询这样的工具。
但还有一类产品,扮演的是一个 “连接器” 的角色,其最终实现的状态,是很多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最终通过它建立了某种关系。
这样的产品,包括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包括知乎这样的社区,包括探探这样的社交软件,都算。
而,一旦你的产品是这种 “让用户间建立关系” 型的产品,就意味着一点,即产品中的相关用户体验你可能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因为它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会在上面遇到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事。
因而,假如你是这种类型的产品,则你的运营工作规划中又需要包含必不可少的两块——
其一,这样的产品往往会特别注重氛围的打造,发展也会比较慢。且早期的用户会极度重要,你需要与早期用户间保持极其密切的关系,且需要让他们极度认可你的理念。这方面,知乎是典型,不细说了。
其二,这样的产品,你一定需要花费很大的经历来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一些规则、边界和约束条件。最终,你是通过这样的一些规则来最大程度保障用户的体验,并且给用户在站内的行为规范指明了方向。
这些规则,典型比如发黄图必删号,接到投诉三次 T 走,不得辱骂、诋毁他人等等。
并且,每一个相关规则的建立,最好都建立在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上,并最好在公布前广泛寻求用户的意见,这样会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以上,希望能帮助到你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