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两个培训机构的版权课程认证:一是美国管理协会(AMA)的行动学习认证;另一个是美国人才发展协会(ATD)的培训评估认证课程,让我对国外培训机构的运营方式、课程开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同时,由于第二次认证是关于培训评估的,所以对于培训评估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体会。所以,本篇文章先不接着介绍全流程评估模型,而是讲一讲这两方面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是对于运营模式的一些想法,国内的培训机构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很多培训公司或大学以公开课为主要盈利方式;二是随着培训行业的发展及客户成熟度的提升,很多培训公司转型为企业内训等解决方案为主;三是201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基于新技术的线上学习系统越来越多。与国内不同的是,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培训机构仍然以培训公开课的方式为主,而且运营很不错,这就需要国内同行认真思考存在的原因。个人觉得,首先国际知名的培训机构有自己的课程开发方法论和团队,并形成了自己的开发方式,开发课程周期长、实用性好,对于学员和客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其次是有自己的培训师队伍,既有一批固定的全职讲师,也有一些长期紧密合作的大师,形成了非常好的讲师梯队。三是这些培训机构有很好的知名度,积累了很多的客户和渠道,对于新推出的师资和课程能在很短的时间打开市场;四是本土化做得很好,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往往与国内的一些知名公司合作,比如ATD与前程无忧合作;还有一点就是版权课程的本土化,比如培训评估认证课程在国外是三天的课程,引进国内之后变成了两天,汉化而且内容有所减少。虽然有上述这些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认证课程实际上没有认证,只是讲授了两天,没有手把手的教学员怎么去讲,没有让学员试讲和考核,只要上完课就可以拿到认证证书; 二是合作讲师方面也有一些瑕疵,比如在认证行动学习的课程时,该老师是台湾的老师(其实两次认证都是台湾讲师),这个老师在行动学习领域头衔很多,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得很少,也不成体系,只是讲学员分组演练,有点“老油条”的感觉。
第二部分讲一讲关于培训评估的一些新认识。首先是对于两个非常有名的培训体系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估体系和菲利普斯的五级评估体系,由于五级评估是在四级评估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所以之前一直认为是菲利普斯的前四级与柯氏是一样的,经过老师的讲授发现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其次是三级评估(行为评估),菲利普斯认为可以用行为锚定法对某一些行为进行分级,然后对应不同的评估级别;第三,层次感不是很分明,柯氏要求每一级的评估范围、方式都要很清晰,而且如果想做高级别的评估,必须要做低级别的评估;菲利普斯认为,在实施低级别的评估过程中,可以做得详细一些,也可以做得简单一些;在做低级别的评估中也可以实施高级别的评估。比如针对行为的评估,如果只是在特定时间做一次评估就是二级,如果多次重复进行评估就是三级评估,二级和三级评估之间的界限没有界定的非常清晰。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