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的目前状况
高职院校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的好坏,一直制约着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也成为影响学院招生的重要因素。与计算机软件开发息息相关的编程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并不断的更新的新兴学科,因此,我们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教学就不能墨守成规,这对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理由。
(一)课程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计算机编程类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偏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此类课程的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较少。有些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会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教师在实践课程中也是以讲授为主,学生成为了教学的旁观者,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
(二)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对于编程类课程教学中的学生评价主要有平时出勤情况、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构成,且期末考试成绩占学生总评成绩的大部分比例,期末考试采用的考试形式是闭卷笔试。考核形式过于单一。有些学生投机取巧通过背书、背课后习题甚至通过考场作弊的方式拿到高分。部分高校通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利用在线考试系统随机出题方式考核,但是局限于选择题和填空题,学生考前背题库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理由的出现,明显违背了编程类课程教学设计的本意,达不到培养学生编程思想和提高学生能力目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本是枯燥无味,比较难学的课程,且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有很多学生都是被班主任和家长强迫上课学习,只有少部分同学由于对课程感兴趣或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主动学习。这样导致部分学生对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够充分,特别是一些基础差的同学更是如此,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便给高职院校编程类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很大障碍,更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模式期待进一步改革
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讲授完之后学生接着练习。大部分学生其实所谓的课后练习仅仅是将上课老师的例子记下来然后重复地输入到电脑里然后运转,或者是将教材上的实例输入到电脑运转,如果运转正常,这次练习到此结束。如果运转过程中出了理由,那么也是输入错别字母所致。其实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学到的仅仅是计算机的信息录入能力。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会去深思和发现理由,更不会去解决理由。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程序课程的改革
针对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理由,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及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提出了对此类课程教学的几点改革思路,并取得了一高职院校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由优秀论文网站http://www.wowa.c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定成效。
(一)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编程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本科教育,高职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我们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偏差、学习耐心不足和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一特点,适当降低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案例,并布置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且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编程小项目等,以此来挖掘学生本身的潜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成就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编程类课程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系统仅仅只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忽视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即为发现理由到解决理由的过程,我们的编程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过程。
据此,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情况,本人开发出一套创新性学习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将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紧密联系起来。首先教师上完课程后必须通过此平台发布学生将要完成的课后小项目,并同时设定完成的时间。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设定完成该项目的同时必须记录下来同学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理由(至少5条),同时学生还必须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理由(至少5条),只有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的项目并记录了指定数目的理由和回答了指定数目的理由后,系统会自动帮该学生计人一定分数,每次项目的分数累积可作为期末综合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学生可以实时看到自己本次课程的动态成绩。通过本系统对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的改革可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和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我、提高自我。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