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工程 电子通信 文章
对于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1 当前存在理由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业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http://www.wowa.cn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以及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使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和医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都属于必修课或限选课。医学院校通常在低年级时给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类和程序设计类两种课程。笔者在十多年从事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当前主要存在以下理由:一是,医学类课程的学习策略大多在记和背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掌握,刚开始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很多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不会运用上机时间。二是,传统的教学策略使大部分医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虽然大部分医学生忌惮学期末的过关考试,但也仅限于考试前那段时间的突击式学习,仅仅对考试的重点感兴趣,除此之外的计算机知识则不再关心。这样的学习状态导致考试结束后,学生就将所学知识还给了老师,没有起到真正掌握知识和锻炼能力的目的。

  2 成因分析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2.1 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有限。医学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比其它专业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课程设置密集,这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学生在时间分配上,将多数时间多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了,再加上在大一大二阶段还要花费时间精力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所以用于计算机课程学习上的时间也就仅限于上课时间。这就对计算机老师的课程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老师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将所有理由在课堂时间内解决,则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2 学生基础薄弱。总体而言,跟理工院校的学生相比,医学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计算机的相关课程逻辑型很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不容易产生兴趣。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的时候通常感到比较吃力,特别是程序设计类的课程一些基础概念较难理解,学生有畏难情绪。如果有一节课听不懂可能就导致次次课都不懂,最终一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也可能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2.3 传统的教学策略存在弊端。针对医学生的授课,有些老师感到学生基础薄弱,便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熟悉教材和课件,不敢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导致学生的上机课也只是照本宣科的练习一下例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局限于围绕基本概念,围绕考试进行讲课,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即便能够理解书上的例子,但不会举一反三,面对实际理由没有思路,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程序设计类的计算机课程,其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会编程,没有实践便不可能真正的了解这门课程,没有实践也不会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在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如果忽略了跟学生本专业的建立联系,会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甚至认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跟本专业毫无联系,从而成为一种负担。

  3 解决方案

  3.1 找到跟医学专业相关的切入点。针对医学院校的不同专业,如何找到计算机教学在不同专业的切入点,怎样能够较好的将计算机技术跟学生所学专业建立必要联系,成为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首要解决的关键理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找到计算机学习跟本专业学习之间的联系点之后,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讲到信息化建设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跟医院信息化相联系,讲解一下医院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介绍一下现代医院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实现的各科室间数据传递和远程医疗。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现代医院中的重要位置,一个好的现代化医生一定是一个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的人。

  3.2 优化课程设置。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类的课程设置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类的课程那个,一部分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其中,计算机应用类的课程是基础。在给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程序设计类的课程之前,必须让他们先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而且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之前要先学习高等数学。比如在大一上学期可以开设高等数学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两门课,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高中时期的简单的思维向大学时间的多向复杂的思维模式过渡一下,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打下基础。于此同时,在大一期间可以开设VB等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类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计算机知识。之后再开设C程序设计之类的基础类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

  3.3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并加以完善。医学院校的学生的主体课程还是医学及其相关的一些课程,这些医学类课程的学习策略大多在记和背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掌握。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则以设计算法和上机实践为主要途径,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理由进行相应算法设计,然后通过上机调试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类的课程时,大部分计算机知识较少,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也没有上机的经验。以C语言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往往还是采用传统的那种学习策略,死记硬背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算法设计的思想和计算思维,在上机时只会敲一些课本上的例题进行调试,没有试着自己编写程序,最后也没有形成设计程序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医学院校的学生授课时,采取不同于理工院校的教学策略,不能千篇一律讲解教材,不能通篇只对数据结构和语法进行介绍,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授课。在医学院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很多老师总结了不少经验,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上机实践能力为宗旨,以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为途径,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采取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解决理由,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的教学模式分为七步完成。(1)在情景教学中提出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的优势,制作一些从感官上比较吸引学生的课件,将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等多种信息的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动机。

  (2)分析学习任务。我们提出的学习任务要具有过渡性,既包含前面学过的旧知识,又包含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由教师带领学生将任务分解成若干环节,分析哪些环节可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才能完成,明确要解决的理由。

  (3)教师讲解跟任务相关的新知识。对于任务中尚未解决的环节,需要哪些新的知识点,结合本次课程内容,进行重点讲解,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专注的学习新知识以便尽快完成任务。在授课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能将重点和非重点知识全盘托出,要保留一些部分让学生自己解决,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些空间。

  (4)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理由。学生通过看教材、浏览教师的课件、分析范例等多种途径寻求老师没有直接讲授的部分知识,并通过操作解决理由。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点播,授予学生学习策略,

对学生的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5)学生协作学习。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小组讨论。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理由,共同寻求解决理由的方案;对于已经解决了的理由,寻求多种解决途径,从中寻找最优方案。这样做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6)完成任务。对于教学的难点或重点,通过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或者虽然找到解决理由的方案但不是最佳,或者学生的操作不规范,教师给出解决方案,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规范操作和找到学习的最佳途径。

  (7)归纳总结,完成知识建构。这是对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却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往往为完成任务为目的,没有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因此,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完成真正作用上的知识建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498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