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时 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理由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被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小组合作教学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学手段与思维训练策略的不断更新,在重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
二、小组合作的具体应用
小组合作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使用小组合作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地研究设计,做到每个小组中各成员的组织能力、思维活跃程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都要尽量均衡,让他们互相合作,互相推动,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成员太多会减少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太少又不能充分发挥出协作学习的特点。分组之后要确定小组长,小组长是要对计算机有一定认识,能够认真负责的学生,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同时,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形式的可以分为准备阶段、操作阶段和反馈阶段。下面就以Word中图文混排的学习为例来具体介绍一下:
1.准备阶段
(1)教师备课
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任务。任务是教学过程的载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任务设计时要遵循目标性、实用性、趣味性、可行性和开放性原则。比如,在进行Word图文混排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一个主题海报的制作。布置任务的同时教师要先讲解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等知识,为随后的小组学习活动提供知识背景,奠定基础。
(2)学生准备
在任务开始之前,教师要让各小组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由于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并且最终合作完成的总任务也会决定这一组的综合成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比如,有的同学负责设计标头、有的负责搜集图片、有的负责文字录入、有的负责设计图形等。在准备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理由都可以与教师共同商讨。
2.操作阶段
(1)小组学习
在任务布置好后,小组就可以协作学习了。在任务实现过程中,按照之前的角色分工,设计标头的学生使用艺术字进行设计,负责搜集图片的学生找到符合主题的图片并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负责图形设计的学生使用绘图工具栏中的各种图形进行制作。每个成员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后要将所使用的策略和技巧讲述给全组同学。每个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再共同讨论将所有素材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文档。这样互相讨论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对这种形式表现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热情。
(2)过程制约
在小组成员进行活动的同时,教师必须能有效地制约整个学习过程,这直接关系到每个小组学习效果的好坏。教师要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任务实现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对任务内容和进行的方式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参与其中,介入到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发现理由及时纠正,深入讲解,当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理由时,能够及时给学生做出解答。
3.反馈阶段
(1)成果展示
任务完成后由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成果演示,介绍任务的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同时将遇到的理由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与此同时,小组代表也将接受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的提问,提问也可由该组其他成员解答,或共同讨论解决。
(2)效果评价
在学生演示和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和本次课做出小结和评价。在过程评价中,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小组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后,对本组的成功之处和有缺憾的地方做出评价,其他小组对其优势和不足给出倡议。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互评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相互推动。教师对本次课小组合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http://www.wowa.cn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作出简短的概括和补充说明。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中适度地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利用了课堂教学参与者推动计算机应用教学效果的提升。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