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工程 电子通信 文章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研究

        第一章 引 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校本化处理在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以校为本,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段、策略。要最大限度的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其课程设计校本化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从学生在校应用和实际就业出发,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章论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国外研究状况做了详细的概述,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1999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就指出: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教材。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订2004-2007年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的通知》也指出:制订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要积极贯彻“两级规划、两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教材不断创新。[1] 国家课程政策是校本课程开发系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目标,主要通过课程实施来达到的。中央政府和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政策,特别是倡导开发校本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的政策,为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学科特点及学生需求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显得格外重要。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已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高职课堂中熟练的掌握此项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好坏及对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校本化程度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和学习质量。按照当前高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教材资源,即便是高职院校已经拥有自己撰写教材,但不同教师对相同的教材内容校本化处理程度各异,部分教师讲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能有效的结合。根据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教师对现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的满意程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更新、课程内容校本化处理的方式,观察教师在课堂中的校本化课程设计行为,总结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应该关注的问题和策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教师校本化课程设计提供良好的借鉴,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供现实参考。

        (二)研究意义  

        本文是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及现实应用存在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设置将课堂知识与专业应用结合起来,针对高职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1、理论价值

        与高职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与时俱进”四个字来形容,一本教材用不到两三年就需要从新购买新的教材。新教材又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专业需求。校本化课程设计能将基础课堂与专业需求结合起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的内涵。(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的现状。(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分别从学生和教师角度出发,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专业培养方案及学生特征进行校本化课程设计,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与学校的专业学科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校本研究以及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研究基础。

        2、应用价值

        (1)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化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的9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符合型人才。通过对课程的合理设计,让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考察计算机基础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2)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专门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学校和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专业课程的工具学科,有效的与学科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实作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正迎合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翻阅了许多国内外文献,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化课程设计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但是从校本研究与教材开发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一)国外研究状况

        1、校本研究状况

        校本的出现就是为了调和教师、教材、学生、课堂之间的矛盾,让教师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的人认识到,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无法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校本”的积极倡导者斯腾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这种研究传统后来逐渐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校本研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学校完善运动”和“学校有效运动”,学校进一步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美国学区之间、洲际之间的教育状况差异甚大,各州对校本课程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尽管某些州政府对校本课程进行控制,但教师作为课程的实际实施者,他们仍然可以获得调整或改编课程的诸多机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英国教育改革最突出的特征是开拓“以学校为基地”办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实践表明,“以学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虽然从管理的角度看更加复杂化了,但是从办学效益上看更趋于科学合理,更符合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的规律,有利于养成教师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本领的好方式。随着“以学校为基地”改革的出现,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关系发生的变化在英国称为“伙伴关系”,这完全是从培养教师的需求出发的,目的明确,方向正确。

        在此后的20多年中,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也先后将国家对课程编制的权限,不同比重的下放给了学校,一线教师在课程编制方面有了更多的权利。这种以校为本的情况逐渐形成了一股世界潮流,被称为“校本课程运动”。

        2、课程设计研究状况

        课程设计的思想随着人类社会教育而产生,课程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与活动,以及课程评鉴的工具和程序。由于课程计划强调计划的内容要素和规划的程序,因此,对于课程的发展和设计工作是有促进其细致化的效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166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