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刚毕业入职产品经理的时候,一些老鸟教导我,产品经理需要把自己当做一款「产品」去打造,懂得打造自己的品牌,尤其是我「独自坐着轮椅在北京互联网圈闯荡,看起来有很多故事可以说」的样子,搞不好很容易火起来。
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且特别浮躁急于得到外界的认可,于是买域名写博客做关键词排名、弄微信公众账号、写知乎专栏,七七八八搞了几篇文章。后来回头看,文章质量低的恨不得所有互联网产品都提供销号服务。
写了几篇之后停止了这种行为,一是懒、没时间、即便有时间也想玩儿不想搞这些除了自嗨没什么实际价值的东西,二是逐渐对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有了认识,明白自己很长时间之内都不会有什么干货可以输出,毕竟知识空洞还太大还处于快速大量填充自我的阶段,没有那么多有用的东西可以输出给别人。
所以长期以来我基本处于克制观点输出、不PR自己的状态,之前的微博/知乎/博客数据也都被我删了。短期看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扰,但长期来看,一定是厚积薄发百利而无一害,至少比忙于PR自己的人多了很多时间去玩耍,感受生活…
这里提个醒,尤其是我那些刚入职或还未入职产品经理的朋友们,不要憋自己的公众号、专栏之类的了,以你们现在的知识存量,文章质量几乎不可能达到被订阅的地步。即便是产品经理常去的那几个网站,文章质量也都仅能达到可读可不读的闲文地步(也是我目前追求的质量),我长期能读下去并受益的只有纯银大叔的文章。
为什么想写这个系列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太闲了!创业折腾差不多快3年,第3款产品和第4款产品到了冲pre-A的路演阶段,公司账面上的钱已经支撑不起我再折腾了,而融资前产品这边的工作已经彻底完成,所以最近一个月我基本处于自由工作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几年疲于生存,忙着迭代,确实产生了一些想法和吐槽,一直没有时间说出来,而这些想法我觉得对于新手PM来说可能会给他们不一样的观点。同时对于那些好奇我这几年在干嘛,为什么死守一个坑,总想给我指点人生的朋友,我需要给他们一个解释,好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自己做决定的考量。
还有一点是,创业做产品这几年确实产生了疲惫感,尤其是后期或多或少被VC干预的体验很不好,所以最近萌生了去意。
作为我职业生涯第一段工作经历,很想静下来好好梳理一下,也算是这几年的一次小结吧。
这个系列写什么
到今天我依然觉得自己写不出做产品的干货供其他PM参考,因为显然我做错的事和做对的事都达不到所需要的量级,所以这个系列只能「漫谈」,想到哪写到哪,聊聊这几年在创业公司做产品经理产生的一些想法,有些与PM们日常接触的主流灌输不太一致,希望能够给想法还未成型的PM们多一个价值参考。
整体上我会先说一下我对产品经理这个工种和创业这件事儿的看法,然后会分享一下我自己在创业公司担任产品经理的感受。
接着会说一下在小团队做PM时可能会用到的工具、能力、资源及工作流程。
最后会分别分享一下我在日常工作中与BOSS、研发、运营人员的对接心得。
我以及我的写作背景
初中高中时期是一名「产品爱好者」,关注行业新闻,YY心目中的产品,课堂上在笔记本上画画线框图(那时候还不知道线框图一说,只是日常只有笔和纸可以把心里的想法变成可视化的东西)。大学时期读了计算机专业,开始折腾自己的产品,倒腾过返利网站、做过数码评测网站,小打小闹倒也充实图个自嗨。
毕业后对代码无爱而对产品从无到有诞生痴情的我如愿加入了一家刚成立的创业公司担任产品经理,从此掉进了蜜罐,也入了大坑。
在创业公司做产品经理就像谈恋爱,很幸福,坑也不少,关于这点会在后面的文章中细聊。
公司具体的产品就不透露了,以免广告之嫌,这几年曲折的各种调整和决定也忽略不说,总之最后形成的产品路线是:
团队组建之初快速做了个玩票APP,图片相关的,也算是团队首次磨合了。
之后出了一款阅读类的APP(仅iOS端),后来因为主工程师的离职,项目又不是公司的核心,所以停止了更新,仅保持服务器的运行。
再后来才是公司的核心项目,最开始定位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一度走入了P2C的路线,后来因为P端成本过高无力承担转而进入了C2C的模式,期间各种大坑小坑、摸索撞墙不计其数,不再展开。
上述项目的后期,上线了一个心理咨询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子产品,并逐渐做强,目前来看,有曲线救国的趋势(此处一副哭笑脸)。
最后这两款产品目前互为依存关系合力在进行融资前的路演阶段。
以上4款产品算是我这段职业生涯的全部产出了,每一款都从无到有的全程参与,并在过程中不断探索合理的产品模式。虽然出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我对于当前的产品模式依然处于不满意的状态。
贴张图说一下我日常工作涉及的人物关系架构。
因为产品经理在每个公司可能所处的位置都不太一样,所以有必要说明一下我在我们公司工作时的人物关系情况,这样读后续的文章才不会对部分观点产生误解。
然后从图中可以看到,公司目前并没有「设计」这个岗位,那是因为之前的设计师已经离职很久了,聘用一名新的有经验的设计师对于公司来说并不划算,所以我自己承担了设计师这个角色。
然而我并没有设计功底,无非就是学学sketch,把原型图变成开发可用的设计资源,好在我们的产品核心是内容,设计方面的缺陷并不构成致命伤。
另一个需要解释的点是运营人员的数量,居然从4-100横跨这么大的幅度。这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在有一阶段是P2C的模式,P端大概维护了100位国二/三心理咨询师,我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WEB产品进行工作,同时也需要和他们一起探索心理咨询线上化的模式,所以他们的需求对我来说很重要,于是我把这拨群体算作运营人员统一处理。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