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并不打算介绍产品经理具体的工作职责和流程,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请阅读Marty Cagan的《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这是一本让我获益匪浅的书籍。
这篇文章主要想通过我的工作经历聊聊我所理解的产品经理这个工种在公司的位置,尤其是在小型初创公司(北京的互联网圈应该分布了大量这种规模的公司)中所扮演的角色。
产品经理:一个听起来很拽的平凡工种
我们这圈有个现象:工程师尤其是女工程师中途转职产品经理、运营人员中途转职产品经理、喜欢玩儿点儿新鲜APP的好奇宝宝也带着产品爱好者的自我认知渴望入职产品经理。
再加上那个作大死的书名,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在圈外人眼中光环无限,在圈内其他工种眼中却成了没有硬技能的软饭食客聚集地。
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发展在国内应该是和移动互联网大体同步的,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火热、混乱的状态,经历了这几年的热潮,未来2-3年应该会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去发展,而我自己也确实非常推崇产品经理的职业化。
所谓产品经理职业化,无非就是准入门槛标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效果可评估。
当前阶段可能最混乱的就是工作职责的问题,准入门槛虽然各家不一,有些甚至荒诞,但至少一些基本文档的撰写,工具的使用还可以拿出来当指标考量一下,而留存、日活等基本数据也可以成为工作效果的评估指标,唯独工作职责没有一个清晰可说的表述。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谈到产品经理应该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为了这个目标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和相关人员软磨硬泡也要达到目的(原文的表述比这个浮夸很多)。读完有一种产品经理是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错觉。
就单个公司而言,尤其是初创小型公司一人等于一部门的情况下,产品经理的这种工作方式没有太大问题,甚至很有可能诞生大神级的产品和产品经理。
但作为一个普遍工种,这种表述太极端,很容易让新人产生「我肩上的使命好重,可能是被历史选中了」的错觉。
产品经理上有Leader甚至BOSS,还要对接设计和开发,所做的工作其实只是产品整个研发流程中的一环,你所能看到的也大概只是这一环里包含的信息,所以你所理解的「正确」对于公司整体而言未必正确,你所坚持的某些东西对于整个公司规划而言也未必有价值。
产品经理特别特别需要建立与其他工种的互信,在接老板的需求,甚至VC强加老板继而强加给你的需求时,你需要客观评估可行性并把利弊分析清楚反馈给老板,但就我个人而言,通常我会把拍板的权力交给老板,除非我觉得严重损伤了用户体验或者违背了我的产品道德,这倒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我必须得相信老板站在他的角度所做出的决定一定比我作为PM的决定更有利于公司发展,如果我没法相信他,那我的工作根本干不下去,你能想象一个产品经理不信任公司的长远追求还在那设计产品有多尴尬么。说到这,我觉得没人比老板更希望让正确的事情发生了,产品经理总觉得这些是自己的使命确实有些矫情…
跟设计、开发的对接同上,基本上大家都只是处于一个产品研发流水线的不同阶段而已,你并没有领导谁的权利,只是恰巧你所在的阶段赋予了你动员某些资源的能力。与各工种的对接,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细说。
这里只是想说明,产品经理与BOSS、设计、开发、运营一样,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是的,BOSS本质上也只是一个工种,只是负责的事情不同),并没有什么伟大的使命,做事不能太过界,要相信其他位置的同事与你有同样的追求,相信他们能做好他们职位上的事情。
这听起来似乎很无趣,一点不COOL,也不热血,成为乔帮主似乎成了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但这确实是我能想到的产品经理职业化后的合理普遍现象,至少能够保证这个工种的平均水平比现在高很多,而在普遍现象中你是不是能成为那个牛逼的特例,只能默默祝福你了先。
创业:一件听起来很COOL的平凡事情
高中在英语课上偷偷读电脑报的那会儿,满脑子都是YY大学时要去创业,觉得自己的大脑快被各种idea撑爆了,浑身有淌不完的热血,以后不创业简直是对不起自己。
后来大学毕业了,真的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看到的世界比以前更大,了解的圈子比以前更真实,认识的自己比以前更深刻,才越来越觉得当前的自己可以参与但并没有能力主导一次创业。
最大的困难在于我并没有找到自己为之疯狂的真爱,作为一个90后,我其实还像个刚懂事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来者不拒的接触各个行业的趣事,甚至像个多情的风流男子不停地更换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几年我终于意识到曾经那些让我心跳的东西仅仅是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让我真正动心甚至停止好奇的那件事情我还在遇见的道路上,这个不着急,随缘慢慢来。你也可以反思一下你自己,我猜想八成会和我一样,你在知乎关注了多少领域话题,仿佛渴望博学,成为百科小达人,但有几个领域你愿意花1W小时深究下去,答案可能是零。好奇驱动的关注是轻松的,热爱带来的研究则需要超出想象的付出。
所以在找到自己愿意付出1W小时去研究的领域之前,可以不用考虑创业这件事。
其他资源方面的欠缺,工作后想必大家都有所体会,不再提。
所以这么看来,创业是一件很平凡甚至水到渠成的事情:你就是爱这个,而圈子里没有你觉得做得好的公司在搞这个,恰好你又有资源能搞好,那你就去做好了。
创业本身并不COOL,为了创业而创业,挺傻的。相反,踏踏实实工作拿工资并不丢人,当然也不平庸。
产品经理@创业公司:能坚持的,只有活下去
我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七天拿到了当前公司的OFFER,如愿进入了一家三观正、同事佳的创业公司,又如愿承担起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位。
在接近3年的时间里,我们10几个人的小团队接连发布了4款移动端产品,其中头2款早就基本已死,后2款属于同一产品矩阵正处于冲pre-A阶段。
大部分外界人士看来,甚至包括之前的我自己来看,这个团队一定是疯了,这么小的团队如此不专注简直是作大死。可是作为实际事件中心的一个参与者,细细想来整件事情又发生的顺理成章。为了活下去,创业公司真的可能会不停地调整自己的产品方向,甚至是产品线,直到出现一款产品能让自己的公司「财务安全」,而这很大程度已经超出了人为的因素。
我们团队的产品起初定位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算是拿到市场先机的一款产品,2015年上半年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大批与线上心理咨询相关的移动端产品,其中有不少照搬了我们的模式、设计甚至一字不差的文案。
为什么照搬,很简单,因为之前这个市场几乎空白,在线上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有力、靠谱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模式也只是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解进行的尝试,后来者出于风险和成本考虑选择了跟进我们的模式。讽刺的是,就像你抄你同桌的英语听力以为会保险一些一样,谁能想到你的同桌也都是蒙的。
2015年中资本市场寒冬来袭,整个VC圈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短期极度不看好,整个一年似乎只有一家老牌公司拿到了钱,他们可能承载了投资界对心理咨询行业长远最唯一的期待,后来跟进的这些新兴创业公司大部分死的死,转型的转型...
这种惨烈,跟当年「百团大战」给我的触动不一样,毕竟团购这个事儿我也没有参与过,只是媒体告诉你有这么回事儿。而真的当你发现你曾经每天研究的竞品突然大规模死了,又或是突然转型去做了毫不相关的视频直播的时候,这种内心超出产品本身成败的震撼和恐慌只能靠你们自己慢慢去揣摩了,而产品经理所能坚持的,仅仅是让公司活下去,为以后的「翻盘」赢得潜在的可能性。
所以在创业公司做产品其实是一件挺苦闷的事,对工作本身而言,没有被验证可行的产品模式供你参考,没有海量用户去掩盖你的错误,也没有那么多资源供你动员去创造你想要的奇迹。对外而言,你没有大公司的光环,也难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历。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你会很无力,不是那种在大公司没有发言权的无力,而是你看不到出口或者一千条路摆在你面前你不知道哪条是对哪条是错的无力。
所以如果你是新人想入职产品经理,我目前的建议是先去大公司当颗螺丝钉,学一些基本的方法论,有机会再到创业公司当一只领头羊,即便这样,你失败的可能性依然超级大,前XX员工离职风光创业然后默默死去的新闻我想你一定看得很多了。
最后
写完才意识到自己啰里吧嗦写了这么多,这几年工作的感悟也好,创业折腾这几年压抑的吐槽也罢,以上大体上是我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和对创业这件事儿的看法,没有什么能直接用于工作的干货,只是想给产品新人们去去火。
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和能力边界,以平凡的心态去认真工作,你可能会比现在过得更好。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