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阶段战略目标的精准认知
甄别目前的企业状况、产品阶段,应当以哪个核心指标作为运营重心?
例如:
是用户留存率?(对于种子期产品)
还是用户增长率?(对于成长期产品)
还是用户活跃率?(对于成熟期产品)
或者是用户的付费率?(对于付费驱动增值型产品)
……
作为一名优秀的运营,哪怕你不是负责人,也有义务跟运营负责人反复确认当下最重要的运营指标,不无夸张的说,错误的运营战略极可能导致全军覆灭。
2. 受众用户的把握
确认了核心指标,意味着目标用户锁定了,由此,就可以仔细调研目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现状,以及产品的使用门槛、信任门槛等:
主要用户群最在乎哪些问题?心理的、物质的?
用户群对产品是一无所知还是可以马上操作使用?
需要多少的人工指引?
打通用户信任链是基本前提还是加分项?
用户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否能够顺利使用产品?例如网络不加、离线、单手操作、外部声音嘈杂
……
3. 目标的肢解
在确认阶段运营指标、核心目标用户的心智认知状态有深入的了解后,便可以将核心指标分解成具体的任务项了。
例如:
核心指标是需要将用户活跃率提升至某个百分率。那么,可以着手分析:
采取哪些提升活跃率的策略?
每种策略需要投入哪些资源?
如何分阶段找准时机投入?
如何评估量化?如何优化?
各种情况是否有应急备案
……
4. 内外部资源的掌控、调配、实施
基于运营计划,便可以“自顶向下”的盘活公司的内外部资源:
需要研发参与哪些辅助运营功能?
需要产品改进哪些功能?
需要申请多少预算?
需要哪些外部媒体资源、渠道资源、推广资源、合作伙伴?
需要预先筹备哪些物资、申请哪些场地等等
……
5. 临场节奏的调整优化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运营实施过程中,总会持续出现“突发状况”:
例如用户反映低于预期、例如竞争对手搅局、又例如某些核心资源临场缺席、甚至是某些人员突然离职等等。
这就需要运营操盘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运营“节奏”,节奏过快时放慢脚步,反之则加快脚步,而不是始终固执执行“落伍的计划”。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成熟阶段,后续的企业竞争中,产品层面的优势已经愈发难以持久,而左右互联网企业成败的,更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幕后运营之战。
这考验的,必然是彼此运营团队的专业化程度,而笔者谈到的“运营节奏感”,也仅仅是体现运营专业能力之一。运营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我们所有运营从业者都是个超级好消息——这意味着:
优秀的诸位运营朋友们,你们的加薪空间,还大着呢。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