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IT IT 管理 文章
产品反思:最少有效功能

打脸&挖坑

最近我干了无数件坑队友、打自己脸的事情。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自以为是地考虑增加一些东西显得「正式」和「丰满」一点,但是实际使用时发现自己蠢死了。

比如:

一个几乎都是个体户的产品,我当初让用户选填装逼「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我发现用户群几乎没有人选填且增加注册复杂性、页面复杂度、维护复杂度升级功能没管他时,合作伙伴跟我说「不能去掉啊,他们已经用这个来忽悠人了」。

妈蛋!

做实名认证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银行卡背面,我年幼无知让人家上传背面。结果去掉的时候合作伙伴跟我说「这个是行业内的诉求,形成一定的习惯是需要配套一起上传」。明明是我自己的错误怎么就变成了行业内诉求了。

妈蛋!

在一个让用户花钱购买的中间界面,我给了他两个金额,一个是他资产多少钱,一个是他余额多少钱。如果不是智哥提醒两个金额哪个是我能买东西的钱,我还以为这样的显示比较「丰满」。

妈蛋!都想拿块豆腐撞死!

表面上看,只是加了几个元素,大不了不用就放在那不用好了。事实上,很多宝贵的资源就这样被浪费和消耗了。

最小有效剂量

Tim在他的The 4-Hour Body书里面,有一个概念我非常喜欢:让你变得比现在更好,你需要付出的最小量是多少?

他说,如果你想系统地健身,那肯定是一个「复杂」、「专业」、「系统」的工程。可是那很难,大部分人没办法去这么去弄。

可如果你真的想取得点进步,比如瘦点、胖点、精神点、有力量点、线条好点,那就要学会化繁为简。比如他对我这种瘦子给出的「最小有效剂量」药方就是深蹲+喝很多很多的牛奶。

完善系统的方案:太复杂->臣妾做不到->不去做或者半途而废->裹足不前

vs

「最小有效剂量」的方案:足够简单->立马就能做->有正反馈激励自己持续->以后再体系化

最少有效功能

产品要想做好,想要「速成」从来都是妄想。过往无数次的经验告诉我,好的产品是运营打磨出来的。看起来一炮而红的产品,其实背后是经过很多「磨难」的。

但是,用来起步的具备「最少有效功能」的产品不仅是可以速成的,也是必须要速成的。

先有个架子搭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断让产品变得更好。反过来,像我之前挖坑犯傻自以为「完整」的功能,后面发现没必要想减掉,可是有一堆擦屁股的脏活累活等着自己干啊。

这种思考产品的「最少有效功能」是一种能力,它是可以学习、可以锻炼提升的。

把东西的原型做出来以后,沐浴更衣、静心静气地问自己:「如果把xxx拿掉会有什么影响么」?然后像改文章一样编辑、修正、删除,直到精疲力尽。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405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