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聚焦战略引导行为
在激励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激励?盲目的激励很可能变成福利,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企业而言,激励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引发有助于战略达成的员工行为。也就是说,公司的战略是什么,激励的重心就应该是什么。反过来,激励什么,员工也就重视什么。员工不会相信公司宣扬的战略,只会相信公司奖励的内容。因此,务必要确保战略与激励的一致性。
准度:标准明确事先约定
在员工行动之前,我们要让他们清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获得奖励,这就是激励的标准问题。只有标准明确,员工的行为才能明确,评估和奖惩才不会模糊。同时,所有标准都要事先与员工进行充分地沟通,达成共识。实际上,所有标准都不是一次性构建的,而是在沟通过程当中双方协商确定的。
信度:激励政策信守承诺
想要激励政策能够引发员工动力,必须达到两个“相信”:第一,员工相信自己能达到事先约定的标准,这与员工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目标的难易程度有关。员工认为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是不具备激励效果的。第二,要让员工相信如果自己达成了目标,公司会兑现承诺,给予员工事先约定的奖励。也就是说,公司在员工心目中的公信力非常重要!
角度:多种模式综合应用
激励大体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每一个大分类里又有很多种具体的方法。由于人类需求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有效激励从来都不是靠某一个方法产生,而是多种方法的组合。而对于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员工,激励组合也不尽相同,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
力度:跨越员工感知底线
激励的直接目的是引发员工的动力与行为。要想达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员工有感觉,通俗来讲,“心动”才能“行动”。那么,激励到什么程度员工才会“心动”呢?
以“加薪”为例,心理学研究发现,能让员工心动的最低加薪幅度是“11%”,如果一个员工的工资是10000元,至少增加1100元才会有涨薪的感觉。反过来,如果只增长500元,虽然公司增加了成本,但是员工没感觉,还是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实际上,力度不只是绝对的数字问题,还有很多是感觉问题,此外,与激励的形式也有关系。
速度:绩效评估反馈及时
激励的核心使命是给予员工最大的成就感,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动力,创造更卓越的绩效。心理学研究发现,提升员工成就感的关键在于激励的及时性。员工优异表现与获得奖励之间的时间越短,员工的成就感越大,激励效果就越好!因此,要尽可能缩短绩效评估和奖励兑现的周期,提升激励速度!
在这六个原则的基础上,来判断某个具体激励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助力提升激励政策的成功率。通过涨工资激励员工,违反了六度理论的大部分原则,必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