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从细节看企业全球化野心

 有一天,海信股份副总裁王俊昌在和跨国公司客户的人员在一起吃饭时,对方说,海信要国际化,你们的名字也要国际化,给你取一个英文字叫Jordan吧。王俊昌说好,但却没有放在心上。几天后,客户发来一封电子邮件约定下次开会事宜,邮件中有一位叫Jordan Wang的参会人,大家茫然不知是谁,过了好一阵子,王俊昌才想起来,原来就是他自己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企业本地化的雄心,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困惑。

  对很多跨国公司的领导人来说,一个琅琅上口、又不失幽雅的中文名字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飞利普全球CEO柯慈雷(G.J. Kleisterlee)、诺基亚全球CEO康培凯(Olli-Pekka Kallasvuo)、AMD全球总裁鲁毅智(Hector Ruiz)、即将在今年年底卸任的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毕睿德(Bernd Pischetsrieder )、汤姆逊中国区总裁甘博仁(Alastair Campbell)……

  这些蕴涵中国味道的名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诞生经历,但大体来说,都是个公司的市场或公关部门精心打造的: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外国名字的读音译成成中文,然后在读音接近的中文字中精选出与CEO性格最匹配、或与个人乃至公司有独特联系的汉字,最后还要考虑整体意象是否贴近中国人的审美观。在经过如此烦琐的程序后,一个中文名字方可诞生。

  可以肯定的是,取一个中文名字并不能直接推动业绩,但名字背后传递出更多的信息,比如其本地化的决心、以及通过细节深耕中国市场的态度。

  反观中国企业,在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雄心勃勃地向全球性企业迈进时,他们遭遇的并不仅仅是名字的尴尬。类似这样的小故事暗示着,要想成为全球企业,还必须从学好英语这样的细节功课做起。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今年7月起,海信决定强制提高全公司的英语水平,“红线”是,主管以上的管理人员,两年内必须过英语关,否则降级或调岗;普通员工如果英语不达标,将失去升职机会。 联想在并购了IBM的PC事业部后,公司将总部移到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并将公司的工作语言从中文变成英文,联想员工自发更换了英文名,因为员工们发现,在许多事务联系中,都有美国同事参与,因此使用英文名更加方便。

  在某种程度上,尝试本地化的跨国企业和努力国际化的中国企业,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跨文化沟通的成效,决定了其本地化或国际化战略能够成功。而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细节的功夫是最能体现诚意的。跨国公司巨头们通过一个个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名字,瞬间拉近了和中国客户的距离,这巧妙的心思是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450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