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公司4INNO管理合伙人拉里·休斯顿(Larry Huston)认为,未来的竞争优势将取决于“创新网络”——公司外部能够帮助公司解决问题和找到增长新思路的个人和组织。在加入沃顿商学院迈克技术创新中心(Mack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成为资深研究员之前,休斯顿担任过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多年的副总裁,负责宝洁的知识和创新事务。他是宝洁公司“联系与开发”(Connect + Develop)项目的策划人,该项目旨在拓展宝洁的创新过程,让宝洁外部的150万人一道参与研发。休斯顿与沃顿知识在线探讨了创新网络如何发挥作用,如何能够培育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潜在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企业产品面市方式造成的冲击。(在先前的播客中,休斯顿已曾接受过沃顿知识在线的采访,讨论创新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下面是本次采访整理后的文稿。
沃顿知识在线:我知道您已经对创新网络下了一番研究工夫,并提出这将带来重大的破坏性变革,影响到将来的所有公司。您能稍微解释一下吗?
休斯顿:首先,让我们界定什么是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指公司外部的人、机构和企业——也可以包括公司内部的人和组织,但在这里我们把其界定为公司外部的人和组织。他们是公司可以与之建立联系并倚赖用以解决问题和搜集构想的智力资产,并且公司开始将这些资产作为其组织延伸的一部分,从而迅速实现销售收入增长,以及给市场带来创新的产品。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说,没错,我认为这真的将产生巨大影响。我认为目前我们还没到达转折点上,但我相信,在未来,找到那些外部智力资产并开始与之建立关系的公司确实有助其形成竞争优势和发展优惠关系。
沃顿知识在线:您能否举一个例子,说明哪家公司已经建立了创新网络,并正在利用它形成自己的优势?
休斯顿:我想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宝洁公司花了大量时间来界定能够在各个科学领域和业务范围为其提供帮助的外部资产,并着手在世界不同地区开发我们可以建立联系的资产和研发中心,还构建了一个专有网络,由能够与世界不同地区的其他人进行接触的个人组成。
因此,我认为宝洁公司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创新网络,而且我觉得波音公司(Boeing)也已经围绕其“梦幻客机”(Dreamliner)建立了这样的网络,特别是建立了解决问题的供应网络。微软(Microsoft)通过确立开发商生态系统,肯定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此外还有IBM及其他公司。但是认真思考如何建设能够利用公司外部构想的增长平台,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想法。
沃顿知识在线:说到建立这样的网络,好像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是这样吗?
休斯顿:是的,有人会担心知识产权问题,而且事实上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有充分依据的,但我们有好的办法来加以解决。人们担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果我们走出去,告诉大家我们正向外界征求想法,这无疑是向竞争对手泄露我们的底牌。因此一个可能的处理办法是,不要明确说明你正在设法解决的问题。
你不要谈论最终产品的应用,而是指出你正在试图解决的科学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你甚至不用透露你的公司名称。你可以匿名来做这件事情,让人们读着某个物理问题或烘培问题,却不知道是哪家公司提出的问题,以及是涉及到何种产品的问题。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你也许要故意公开你的公司名称,因为人们也许想要与一个能够正确掂量其构想分量的大公司打交道。如果你不在乎被竞争对手知悉此事,你就可能想要故意公开你的公司名称。从我的经验来看,当你公开你的公司名称时,回应率是不公开情况下的两倍左右。
另一个问题是,像这样与外界共享知识产权,尤其在中国等知识产权保护不如美国或西欧健全的地区,你必须小心翼翼地决定共享的内容,所以你需要拟定完善的做法,切实的审查要点,并由你的业务人员,你的购买人和你的法律顾问进行周到的审阅;但只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这只不过是你平常所做的事情,只是规模和范围扩大了,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发送电子邮件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沃顿知识在线:在举例说明哪些公司建立了创新网络时,你提到了宝洁、波音和微软,这是否意味着此种网络只是大公司的专利,还是小公司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创新网络呢?
休斯顿:我认为小公司可以创建自己的创新网络。事实上,很多这些做法是根据没有多少资源的小公司所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进行设计的。小公司总是在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它们无法建立某一特定的技术研发能力,也不能够雇用一大批人,因此它们正在搜寻专利文献和技术文献,它们会上网寻找怀有相关构想的人,然后登门拜访他们。
所以小公司肯定能够建立创新网络,并且随着公司外部基础设施的发展——诸如InnoCentive、NineSigma和中国的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公司,以及欧洲的创新接力中心系统——形成了一个由公司组成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其中有些公司是由政府赞助的,这个基础设施可以帮助你以相当低的成本与外部的公司取得联系。因此这肯定是小公司力所能及的。
沃顿知识在线:我想促使公司建立这样一个创新网络的动机是什么已经很明显了,但对于公司外部参加这种网络的人们或其他公司,他们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休斯顿:目前世界上35%的专利授权由小公司取得。在大部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不久之前这些小企业,小公司所取得的专利授权还仅占有非常小的比例。如今世界已经不同了。事实上,许多最具创意的人才正是藏身于小公司中。他们曾经是大公司的领导者或技术人员,但他们不喜欢大公司的环境,所以他们离开并创办了自己的小企业。
所以他们自立门户,做着高度创新性的工作,但他们缺乏的是市场准入和规模……
而这是微软、宝洁、礼来(Eli Lily)等大公司所拥有的。大公司拥有规模,具有敏捷性和创业精神的小公司会暗下决心,“我必须圆满地完成工作,并将成本控制在低水平。”你要知道,它们有着大公司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