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大约有超过90%的管理者认为创造力是不能被后天培养或激发出来的,但是与此同时,在为员工制定目标时,这些管理者却都会提出一项要求——让他们“变得更有创造力”。那么创造力真的不能通过一些方法被激发吗?
企业管理者渴望通过更多的创新去实现更高的业绩目标。以往他们的做法是直接去寻找先天的创意天才;而实际上,天才总是不可多得的,而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却越来越高。于是,一些聪明的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更为广泛的人力资源,尝试着对员工所处的办公环境和氛围进行改变,激发员工创造力。
本期报道中,分别来自办公家具、软件和生物化工行业的三家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海沃氏
第一次造访海沃氏公司(Haworth)亚太地区总部的人,大概都会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玻璃移门后面不是接待桌,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椭圆形雪白色的大吧台,水晶托盘里摆放着各色新鲜的水果点心,让主人的好客之情一望而知。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瓶子在透明壁龛里排排坐,象征着无数绚丽色彩的源泉。
视线一转,可以随时上网的工作台旁边,十几张特别设计的休闲沙发椅随意散落着,连窗台都铺上了鲜红色的靠垫。而窗外,正是上海著名的太平湖,风光旖旎。
“这里比最in的咖啡吧还要舒适!”亚太区总经理李瀚达(Frank Rexach)已经很习惯听到来访者这样的评价。不过,同时承担着创意中心功能的这个总部办公室,可远远不止咖啡吧那么简单。
海沃氏来自美国,是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全球性办公家具公司。以创新的设计、能应客户要求创造出各种灵活可靠的办公空间而在业内知名。许多为人熟知的创新型企业如苹果电脑、3M、微软、耐克、迪斯尼等等,都是它的大客户。
早在十年前,海沃氏就开始涉足中国市场。2002年底,公司将亚太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了上海,并于两年前在这里建立起了为全球服务的创意中心(Shanghai Creativity Centre)。
满足不同需要的空间 创意中心共由三个部分组成,一进门的“咖啡吧”,只是其中的第一个。这里被称为“公共空间”,还包括了一间工作室和一间会议室,向所有人免费开放。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窗前一边伸直双腿晒太阳一边悠闲地喝着咖啡的,除了一些海沃氏自己的员工、客户,还可能有几位设计界名流,艺术系大学生,甚至是在楼下名品店里逛累了的女孩子。
第二部分是向客户和合作伙伴开放的“贵宾空间”,用来举办各种活动。宽敞的中庭平时摆放着最新设计的办公家具样品,如果有活动,一小时之内就能拆卸完毕,大规模的研讨会、图片展览以及时尚派对纷纷在此登场。中庭也可以随时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用以组织小型的培训或视频会议。比如,左侧的银色纱幔一拉起来,就成了一间头脑风暴室:大红色的墙壁挂上对比强烈的装饰画,可以随意躺卧的“懒骨头”沙发旁,伸手可及的写字板方便人们随时写下自己突如其来的想法。
谈起创意中心的设计灵感,创意部总监李杰(Jeremiah Lee),这个原本显得有些内向的金发年轻人一下子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交流,是创意重要的源泉。办公家具和空间的设计,牵涉到人体工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管理学以及时尚趋势等多个方面。所以,抽身于行业之外,各种各样的思想碰撞对设计师来说非常必要。”
不过,交流显然并不是海沃氏员工所需要的全部。最靠里面的第三个部分就是他们的“私密空间”。包括创意部、销售部、CAD团队以及财务、行政等支持部门在内的大多数亚太区员工在这里办公。两扇用特殊隔音材料制成的"岩洞门"后面,他们拥有一块相对独立的安静领地。
“从事创造性工作,品质非常重要。灵感触发的火花往往只是在一瞬间,但真的去实现它,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因此要创造更多的私密和安静,让设计师们能够集中注意力。”李杰这样解释私密空间的必要性。
能够满足不同需要的三个空间,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设计概念。据各种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和紧张感都是挫伤创造力的“杀手”。“作为一家企业,我们当然也必须有项目的Deadline,努力工作和辛苦加班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更要通过休息、放松和玩耍来找到平衡。”李瀚达觉得,这里最有利于激发创意的是,它是令人能够彻底放松的地方。
处处滋生创意的细节 在这个几乎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办公室”理解的地方,不要忽略了任何一处细节。因为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安排也许都独具匠心。李瀚达想做到的,是利用所有可能去激发员工的创意,让团队合作或是独自思考都更加方便。
在各个不同部门共同工作的“私密空间”,可以看到几个约半人高的大柜子。这是部门共同使用的储藏柜,同时也是方便他们随时进行临时会议的讨论桌。办公空间咨询师朱骏介绍说,这个设计,是从人体工学角度找到的最适合倚靠的高度。“从健康角度来说,工作两个小时以后最好站起来活动一下,这个柜子就是为了方便员工站起来讨论或者随手画下自己的灵感。”
设计通常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每种新产品都要由设计师、心理学家、多媒体人员以及人体工学研究员等组成一个项目小组。这意味着很多员工都在同时为不同的项目服务,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因此,带着自己的工作资料四处移动几乎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柜子都被装上了轮子,设计成了可以一拉就走的拉杆箱。而且,柜子上面还安装了软垫,也可以当成凳子来坐。”朱骏自己就非常喜欢这个设计。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贵宾空间的一个部分被安排成了现场试验的环境。摆放着刚刚设计出来、还没上市的一些办公家具,负责的设计小组就在这里亲自办公,尝试找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这些新奇有趣的家具往往成为各类来宾关注的焦点——忍不住坐下来尝试一下椅背的支撑角度,感受一下桌面的材料质感。而他们的一举一动、只言片语都会被正坐在对面工作的设计师纪录下来,并在手边贴着设计草图的壁板上随时标记和修改。
“这个试验区是应设计师的要求特别准备的,也是我们为产品确定市场定位时的重要参考。”李杰表示,到创意中心参加活动的客人们来自各行各业,从他们的喜好上能很方便地判断,某一类产品可能更适合哪些行业的需求。
营造尊重协作的氛围 在海沃氏上海创意中心的设计开始之前,李瀚达亲自参与了员工调查,了解不同部门员工的工作习惯和需要。在他看来,要激发创意和提升效率,办公环境只是“辅”;而营造相互尊重和交流协作的氛围才是“主”。
“如果公司管理层并不认为这是组织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那么即使你的办公环境非常与众不同,也不会有帮助。”他表示,管理层以平等的态度去和员工交流他们真实的想法,应当是设计办公环境的第一步。
海沃氏在为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做环境设计时,曾就私密性需求、协作程度、办公桌的利用比例等数据进行了员工不记名调查。结果发现,管理层认为,员工采用咨询顾问式的工作方式,需要和人交谈,很少在座位上,也不需要太多的私密;而员工的想法则完全不同,他们觉得自己需要集中精力,大多数时间都要在办公桌前,而且非常强调个人空间。“看起来,经理们常常会误解员工的需求。这就是交流不够通畅的原因。”
根据调查,海沃氏的员工对创意中心开放式的设计想法非常钟爱,但他们也觉得这样充满活力的环境会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比如李杰的位置在创意中心门口的“蒙古包”里,“好的一面是我的桌子周围常常聚集着各种有趣的人;而这样一来我也很难去读报告或做调研。”李杰说,海沃氏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多样化的原则。仅仅是私密空间,就有视觉私密、听觉私密和地域私密三种不同的营造方式。让有不同需要的人都能随时找到自己的选择。
当下的中国企业中,最通行的办公室设计还是一格一格的方形办公位,而且等级明确,级别越高的人拥有越大的办公室,以及越大的窗户,越好的风景。“一个典型现象是,他们都有很多墙壁,员工害怕到老板的办公室去,那让他们觉得很不舒服。”李瀚达在创意中心里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桌,总是不断见缝插针地换桌子。“根据调查,管理层需要在办公桌前的时间其实是最少的。”在他看来,老板、经理们应该经常待在公共区域里,“哪怕是走廊里”,去了解员工们都在想些什么。
李瀚达就任亚太区总经理以后,海沃氏在亚洲的销售额已经增长了50%。他坦言,目前海沃氏的客户名单上,中国企业的比例还不到15%。他的目标是能够做到一半对一半,甚至六-四开。因为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办公环境的设计能够为他们的创新活动创造价值。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