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次投放都很像扫雷,数据可以分析内容相关性,数据可以看过去阅读表现,但是不是刷量,真的都是深海扫雷,只是掺水多少的区别。
一开始的时候,真的很认真,先是苦练火眼金睛,学习分别真假大号,还会跟客户建议一些互动方式来辨别活动的效果,还用技术做追踪, 后来发现全部都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做KOL做了四五年的同事,也是会常踩雷。
2. 一度有分不清是非的情况。 有一些账号 阅读量表现特别好, 价格也比较便宜, 还特别积极配合,如果不是抓leads的互动,那这类账号是会让客户满意的;有些账号发品牌推文,阅读量比预估的低了不少,价钱还很贵 如果是收集leads的会有一些,然而算cost per view 还是不达标的! 如果是一场抓leads的活动,这两类账号不管出现哪一种 客户都不高兴! 呵呵呵呵,以后再也不敢给客户出抓leads的馊主意了,也不太敢拿真假这件事较真了,好的账号可遇不可求。
3. 整个行业的benchmark都已经抬到了不刷不太可能完成的地步。甲方品牌经理在选择方案的时候一般都喜欢预算少,KPI指标高的,特别是在用KOL的时候,很多品牌/代理公司都不怎么花心思、花钱在内容上,不懂得传播规律,拿出来的一些内容完全没有分享价值,做硬广都不合格(绕来绕去的没重点),就期待可以凭借KOL一步青云,反正阅读量、评论,最后是一定要保KPI超150%完成的。不然媒介代理、PR公司、品牌经理 这一串人都会很难看,一场campaign 决不允许失败,何况刷量是件这么简单的事儿呢。
4. 在市场竞争中是有一些变化的,KOL的市场也越来越激烈了,从KOL对KPI不理不管不承诺,结果多烂都敢发给你,到只要说一说帮忙转发到粉丝群里,都愿意配合达成KPI,还渐渐有了拒绝提供后台截图的习惯,(估计是打开率的问题)一些自媒体联盟还会派sales经常跟我们follow up,大部分KOL都是给钱就肯合作的。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