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书籍
[书籍]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
作者: 胡朝雯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简介: “报人小说”的命名以作者的职业为标志,是因为职业这一显在因素对其内在本质发生了作用。“报人小说”家们大多以从事报刊新闻工作作为起点,兼记者、编辑、作者于一身。他们的作品任题材上与新闻互为表里呈现出与报刊紧密相联的特征。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周瘦鹃、严独鹤、姚鹓雏、朱鸳雏、许瘦蝶、陈蝶仙、陈小蝶——“总在禽鸟昆虫中打滚”,还透着奇零的幽怨;江红蕉、范烟桥、程小青、张枕绿,张碧——一派风花雪月,怡红快绿;包天笑、徐卓呆、胡寄尘、赵苕狂、张舍我、张恨水——满是狷介不羁与自我放逐的意味;海上漱石生、洪都百炼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求幸福斋主——仿古的笔名仿佛执意要把自己留在那早已逝去的遥远的年代。这是生不逢时的一群人。他们大多从小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十年寒窗苦,预备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科举废除,堵塞了他们求取功名的道路。当他们只剩下手中一枝笔时,便选择了卖文为生,投身于刚刚兴起的现代传媒业。“文字劳工”式的笔墨生涯使他们赢得了较为稳定的大众读者源,也为他们带来充满贬义的共同的名字:“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被鲁迅等新文学家们骂得斯文扫地。他们就这样带着类似黥刑的烙印行走在现代文学史中。《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始终将报人小说置于与新文学相比较的视域中进行论述,但又打破“雅”“俗”二元对立,不在新文学所定义的“意义”范围来探讨报人小说的价值,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直接给出报人小说的文学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引入读者接受的维度,通过文本本身结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吸引力来考察报人小说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分享到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