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心理健康 文章
孩子偷东西的心理原因与处理方法

前几天一个小学班主任跟我说,他们班有个男孩偷东西,奇怪的是偷完东西自己并不用,而是丢掉。偷同学笔往窗外丢,偷公交卡往下水道丢。为此批评过,惩罚过,家长也叫过好多次了。但还是很头痛。

听到这样的案例自然会心痛,我脑子里出现的是:一个可怜的孩子遭受来自家庭、老师以及同学各方面的负面评价,被人叫“小偷”,甚至被父母拳脚相加。因为我能明显的感受到,这个男孩心中的愤怒,他将“偷”来的东西扔掉,就像是在扔掉他内心的不满一样。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每个阶段出现“偷盗”,的原因和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一,幼儿阶段。5岁以前的幼儿尚未建立起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没有建立),也不知道“偷”的概念,更不知道拿人东西是不对的,分不清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所属关系。由于原始的“自恋”与“恋物”推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并占为己有。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必过度紧张,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孩子能够听懂你的语言的时候,跟他解释:“拿人东西是不对的”“拿走别人的东西别人会伤心,就像自己的东西被人拿走会伤心一样”。


二,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已经明白“偷东西”是不对的,道德感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自控能力还不足。所以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偷东西多半是物欲太强,又不能控制自己导致的。其中“物欲太强”是关键,一方面,出现这种情况极有可能说明家长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过多的压抑了孩子的需求,当然也有可能过多的放纵孩子的需求。物极必反,两种极端都能表现出一样的结果。家长应该结合自己的教育情况调整对孩子的要求,原则是需要基本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以客观事实为参考,适当的予以满足。另外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受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说话随意,不信守承诺,答应过孩子的事情根本不在意,时间久了,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很类似于“家长自控力差的遗传”。


三,小学四年级以上。当代的孩子身心智发展都相对较快。很多孩子十一岁左右就有青春期的特征。这时候他们的自尊心、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趋于建立和发展,但任然不稳定。开篇讲的那个小孩,就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有偷盗行为的,有这样两种情况:1,是对社会的报复。他们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较多的“心理创伤”,自尊心受到了较多的摧残。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持续的伤害以后,会“破罐子破摔”,并对予以他伤害的人报复,如果不能报复自己的父母,那就从身边的同学下手,第一是报复别人,第二是让父母“满意”,更加吻合父母长期以来给予自己的评价。2,偷盗习惯的遗留。有的孩子是从小拿别人东西的时候,没有被父母很好的解决。导致这种习惯保持并遗留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仍然有偷盗情况。说明孩子心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表面上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实际上这类孩子还伴有很多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表现”。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331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