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咖啡馆缘何纷纷倒闭
7月27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的零壹时光咖啡馆内,两百平方米的大厅被近三百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众筹粉”挤得满满当当,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分享会:如何把一家咖啡馆做倒闭。主讲的人叫杨勇,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一个创业十余年的老兵。
咖啡馆这种传统生意,每天都有新店开张,也有无数关张倒闭。为何这个老话题会引起广泛关注?因为杨勇分享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咖啡馆案例,它涉及目前在创业圈非常火的一个概念——众筹。
杨勇并非作为失败的众筹咖啡馆亲历者痛陈教训,恰恰相反,在他的发起和设计下,由200名北大校友出资共建的北大1898咖啡馆自去年10月开张,至今活得很健康,成为“中国式众筹”的代名词。而同期的一些众筹咖啡馆,如号称66位股东都是海归白富美的HerCoffee、以“2000元即可拥有一家梦想中的咖啡馆”口号名噪一时的“很多人”咖啡馆,以及长沙、杭州多地的众筹咖啡馆近日纷纷被媒体曝出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由此引发了一场公众关于“众筹模式是否根本走不通”的很大质疑。
杨勇认为,并非是众筹模式走不通,而是大家从一开始对众筹的关注点就有偏差。众筹改变的不只是融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与传统商业完全不同的价值逻辑。用众筹筹到的资金去做传统的商业,是最初级、表层的众筹,它没有触及对商业逻辑的改造,传统商业中要面临的风险,要遵循的规则,也就没有丝毫改变——该倒闭的,还是会倒闭。
所以,杨勇总结,导致这些咖啡馆倒闭的原因不外乎三点,都是传统经营的问题,与众筹无关:
一给钱就要。无论咖啡馆的股东是两个、三个还是二十个、三十个,与缺乏基本共识的人一起创业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东莞的很多人咖啡馆,7个董事会成员每月轮值,咖啡馆经营策略每月一变,朝令夕改;141位股东就有141个梦想中的咖啡馆,为了兑现承诺,满足每个人的梦想,咖啡馆风格混搭,软装塞得满满当当……这样的咖啡馆活下来才奇怪。
二钱不够多。HerCoffee筹资132万元,很多人咖啡筹资62.5万元,都是勉强够一年的运营费用。咖啡馆这样的业态是需要养店的,单店相比连锁店更难实现盈利,何况就算是星巴克,也未必能做到新店一年盈利。筹到的钱花完了怎么办?要么倒闭,要么二次筹款。人都害怕投资项目成了无底洞,第二次筹款比第一次要难得多。
三店租太贵。HerCoffee上来就开在寸土寸金的北京CBD,房租成本高得吓人,选址前居然都没搞清楚物业有没有烟道,是否有条件提供更丰富的餐饮服务。完全是花钱买热闹,干了件不计成本的事。
1898独门生存秘籍
当总结1898为什么能活下来时,杨勇说,“做过协会的人做众筹会有优势。”有过十几年“无数个”协会创办与运营经验的杨勇,太清楚一群人在一起能干出什么“坏事”了:发展小团体、务虚不务实,最后什么事也干不成。
众筹模式的核心就是造人,规划好人员结构,有压轴的,有做托的,有干活的,有少量寻求帮助的种子选手,主要为圈子贡献活力的股东要占70%。人对了,圈子自己就能良性运转。所以,圈子发起人和早期的几个核心成员非常重要,他们是圈子的DNA,后面的人就是冲着他们来的。
1898就是在一批著名北大校友加入后步入发展快轨,这批人包括点击科技的王志东、创新工场的陶宁、蓝色光标的赵文权,还有拉卡拉的孙陶然等,他们是这个圈子的招牌和背书。
在此基础上,杨勇还给1898众筹圈设立了几个关键性原则:
一、返还等额消费卡
人气是圈子的根本。很多股东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参与众筹咖啡馆,但几万块的投资对他们来说就跟过家家一样,加上工作繁忙,也不可能总到咖啡馆来。为了吸引股东“常回来看看”,1898返还每位股东与其投资等额的消费卡,鼓励他们将1898选为日常商务会面的消费场所,保证圈子的活力(股东带来的人也很有可能与圈子里的其他人发生交互带来价值)和参与度。
著名金融学家,潜心研究商业模式多年的清华大学教授朱武祥对1898模式的这一创新也十分认可,他表示有“快乐”、有“参与”才是真正的众筹,单纯是股份拆分、合伙经营,在收益上并无吸引力,不会有可持续性。
返还消费卡的方式也降低了经营的压力,因为大家觉得已经返还了卡,就不会再对盈利有紧迫要求。杨勇说他常跟股东们说,咖啡馆就是亏钱的,“做咖啡馆我们都是外行人,内行开咖啡都没几家赚钱,更别说我们了。”
二、同股同权
杨勇认为众筹要想成功,必须让股东产生参与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也是1898成功的一大关键。而要激发出成员的奉献精神,形成组织的向心力,在组织架构的设计上就要带有一定理想色彩,股东不分大小,一律同股同权,让它成为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想主义“人民公社”。
众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参与者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各行各业的年轻人(而且还是崇尚自由平等的北大人),如果还按传统协会的玩法,在圈子里分三六九等,让小人物给大人物做陪衬,必然妨碍圈子的发展壮大。
说白了,都是小有成就的校友,做惯了自己主的老板,到了1898让谁听谁的?所以民主自治的方式最好,每个股东平等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从200个股东里选出11个执委会成员,人选可以轮换,负责协调股东事务和监督运营团队。
三、严格的股东筛选
杨勇在筹资阶段就想得很清楚,不能什么钱都要。为了保证圈子质量和活跃度,在股东人选上他非常慎重,新股东一般要经过熟人推荐、面谈、现有股东投票几个阶段才能最终入选。
1898股东群的设定是:以70后为主,这些人处于创业中期,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资源,同时还有强烈的交流、社交欲望。相比之下,80后还未成气候,60后事业又已稳固,不再热衷混圈子。在股东的行业分布上,也有人为的控制,保证行业的多样性和关联性,为股东之间的跨界与商业合作留足空间。
四、一流商圈,三流位置
虽然1898一次性募足了相当于咖啡馆五年运营成本的资金,以保证其度过风险最大的初创期,但尽可能降低占据大头的房租成本依然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轻经营压力。
加上众筹咖啡馆主要服务圈子,在门店选址上只要交通便利,位置可以偏一点。无须选择昂贵的门面房,但要有足够大的停车场,最好是附近有免费公共停车场可以“借光”,方便股东活动日时股东们开车来参加。
在打造人脉圈的过程中,杨勇告诉我们,“越早进入的人越受益”。因为股东的募集一般是由现有股东推荐和提名,早加入的人可以根据他的需求推荐人选,也就是说“他想认识谁,他就推荐找谁加入”,这个过程是“前面的人决定后面的人”。这符合运作圈子的潜规则:越懂得圈子玩法的人越能从这个圈子中获益,最终结果必然是那些不活跃的成员在补贴那些活跃的。
人人都知道这个潜规则,都是抱着占便宜的心理进来的,认为自己能做那个活跃的人——圈子因此一定能搞活,个人是否能够从中占到便宜则是见仁见智了。这就是玩圈子的智慧,做众筹这种群体活动,没有这种智慧,玩死几乎是一定的结局。
众筹的真正价值在于彻底改写了商业逻辑
向中国一代商业精神致敬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陈冬青、孟晓骏、王阳三兄弟合伙创办了中国英语培训航母“新梦想”学校。
这三个人就是传统中国合伙人的写照:命运被牢牢绑在同一条船上,合伙项目的成败决定他们是会春风得意还是万劫不复,为了这个严肃、沉重的利益捆绑,三人各司其职,权责明确,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斟酌最后写进合同条款,签字盖章。
相比之下,杨勇和他的北大1898咖啡馆的合伙人们轻松淡定得有点不像话:200个股东每人出资3万~5万(一期筹资金额小,风险高;二期筹资风险低,金额就高),平均占股,每月18号固定在1898咖啡馆举办股东日活动(非强制性出席,有空的人自愿来,一般一次来20多个),平时就靠微信群沟通,股东不直接插手咖啡馆经营,而是聘请专业团队操作,不满意随时可以换。
股东与咖啡馆项目本身的权责关系非常简单,就是投资、返卡、拥有选举与被选举权、轮值义务,也几乎不存在多大的利益捆绑(筹得的钱除了维持咖啡馆的运转,多余的会拿去做安全理财,收益预期一点也不吸引人)。事实是,这些人根本就没指望通过咖啡馆项目赚钱,他们感兴趣的是众筹为他们搭起的平台、圈子,如果咖啡馆不赚钱,就当买了张大额消费卡,如果赚了钱,那就是额外收获。
新旧“合伙人”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就在于众筹改变了商业的价值逻辑。
旧合伙人是单一封闭的价值逻辑:我们聚到一起就是奔着某个商业目标去的,要达成这个目标只有一条道路,必须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背后的原因是他们的创业资源非常来之不易,往往是赌上全部身家,只买得起一颗子弹,必须瞄准瞄准再瞄准,才敢扣动扳机。
而以杨勇的1898众筹咖啡馆为例的新中国合伙人,其商业价值是多元的、开放的。聚众的模式让资源更加丰富,大家完全无须指着一个咖啡馆的盈亏过日子,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个以校友、熟人为基础的高质量社交网络里,可以交流碰撞出什么新的商业成果。同样以射击打比方,这种新的商业价值逻辑就像机关枪,它是先开枪,再瞄准,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赢的概率更大。
“不仅筹资,更是筹人,筹想法。”杨勇这样定义1898咖啡馆所代表的众筹模式。
真有点像点石成金
1898咖啡馆做起来以后,各种人都带着自己的想法来找杨勇,想用众筹的方式改造自己的商业或圈子。今年,杨勇作为首席架构师,与尚诺集团总裁杨大勇及泰康资产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易辉等人一起将1898模式成功复制到了金融客咖啡馆上,这是一家地处北京金融街的金融主题众筹咖啡馆,同样是200名股东平分股权,第一批股东出资额30万元,第二批50万元,募得规模将达到亿元水平。除了纯做圈子的咖啡馆,杨勇的众筹思路在各种商业环境中同样如鱼得水,与佳美口腔医院的众筹项目也进行得颇为顺利。
众筹的适用性之广,让杨勇一时也框不出它的边界,“做众筹真的有那么一点点石成金的感觉”。房地产可以众筹,幼儿园可以众筹,甚至连医院都可以众筹。
其中的奥秘,就在凡是消费品类的项目众筹,股东都集三种角色于一身:投资者、消费者和推广者。以往,创业者好不容易找到投资人,还是不能松一口大气,因为还没找到消费群呢!定位了准确的消费人群,依然不代表一定成功,要想打动他们,实现成功沟通,还需要大量推广者去做营销工作。这三步环环相扣,哪一步没走好,对创业者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众筹参与者的多重身份,让创业者只要通过众筹立项,就基本拿到了初创期的“免死金牌”——投资人有了,第一批消费者找到了,同时还招到了一批天底下最尽职尽责的“义务宣传员”——这将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众筹模式对非创业型企业来说同样意义非凡。品牌要大面积开店时,在展店和养店上需要巨大的投入,这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风险。如果引入众筹,展店的投资有人分担了,新店的养店成本也被降低(找到首批消费者了),品牌的发展战略将如虎添翼。
众筹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它可以帮助减少中间环节,实现C2F(终端顾客对工厂)。通过互联网,它把可能与你利益相关的人低成本地聚合起来,把传统各自为政的销售渠道、传播渠道和财务渠道三条渠道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这个带有中国特色的众筹模式会走向何方,杨勇说他也不知道,但每次与业界大佬聚会,他对众筹的认识都会出现以人为特征的迭代。所以,且让思绪飞一会吧。
众筹:一个爆发的新兴市场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金融,你一定对众筹早有耳闻。这是继P2P网络信贷之后,互联网催生出的又一具有革命意义的金融产品。它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的模式;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个人对公众展示项目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2012 年 5 月 5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项名为《JOBS Act》(又称《创业公司融资法案》)的法案。这项法案第一次允许企业公开分享、传播企业寻求投资的消息,允许企业从未认证的投资者处获得资本投资。这意味着,创业者可以用众筹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寻找投资者。尽管法案的部分条款仍在审核中,并未完全生效,但它已对整个美国经济造成了不可思议的影响,2013年一年,美国企业通过众筹网站募得51 亿美元的资金。
“众筹热”迅速蔓延到了中国,国内两大众筹平台众筹网、原始会自2013年上线,运营已满周年。公开资料显示,众筹网目前上线3001个项目,累计支持人数超过10万人,筹资金额达3800多万元。原始会上线60多个项目,融资额达1亿元,最大的一笔融资7000万元。
相比美国,中国的众筹才刚起步,但中国创业者对众筹的需求更迫切,众筹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无可限量,对此,有专家表示如果一切顺利(主要指法务上的顺利),中国众筹规模超越美国指日可待。
有“快乐”、有“参与”才是真正的众筹,单纯是股份拆分、合伙经营,在收益上并无吸引力,不会有可持续性。
大家完全无需指着一个咖啡馆的盈亏过日子,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个以校友、熟人为基础的高质量社交网络里,可以交流碰撞出什么新的商业成果。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