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心理健康 文章
孩子,用你的步调,慢慢成长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各不相同的先天气质与个性。

这个道理说出来,想必绝大多数父母们都会点头称是。但是,下面的一些场景在生活中却也比比皆是:

妈妈A发现邻居四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在床上入眠,而自己六个月大的女儿却还常常啼哭,入睡困难。她觉得一定是自己平时太宠孩子了,老是抱着,于是开始尝试“哭声免疫法”,在孩子哭时不管她,想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妈妈B两岁零三个月的儿子只会说“爸爸、妈妈、是、不要”等简单的字词。看到别人家两岁不到的孩子已经会说很多名词,甚至还掌握了一些短语,她心急如焚,每当儿子说不出话时,她都会恨铁不成钢地责备他,甚至还带着他去医院做智商检查。

......

说道理总是容易的。但当我们陷入具体的事件情境,感受到“问题”的压力时,很容易会被内心激发起的情绪所驱动而本能行事。所谓“关心则乱”,越是在意的事,越容易激发起强烈的情绪。


前几天我带儿子儿子去早教,课上完后我与另一个妈妈对坐闲谈时得知,她的女儿只比儿子大两个月,却已经可以和大人同坐一桌自己吃饭,母亲只需偶尔喂饭。

相比之下,儿子基本只能自己吃一点东西,大部分的食物都要由我喂入口中。因此,我都是先喂他吃完饭,然后大人们才上桌。

听了她的话,我决定改变儿子吃饭的方式,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于是,当天中午回到家,我便让儿子和我们一起上了桌,要他自己取用饭菜,而我只坐在一旁偶尔喂他。一开始他表现得还不错,但很快就坐不住了,他想要像之前那样边吃听故事,看iPad。

见我们不答应,他委屈地哭了,尽管我温柔地劝慰他,但面对我们的拒绝,他的情绪最终还是崩溃了,哭到快要呕吐。这时,我所有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赶紧抱起他安抚,并用老办法喂他吃了饭。

回到房间,我内心沮丧万分,觉得自己十分无能,没有教好孩子,让他在快要三岁的时候都还学不会自己吃饭。整个下午工作的间隙我都在想,我该怎么办呢?

等我晚上下班回到家,发现家里的保姆正坐着给儿子喂饭。她拿着一份玉米排骨汤放在儿子面前,儿子一手抓着玉米,一手拿着汤勺,阿姨喂一口饭,儿子咬一口玉米,拿勺喝一口汤,同时收获一句阿姨的夸奖。看到我进门,儿子兴奋地大喊:“妈妈,我会自己吃饭,我吃得可好啦!”

那一刻,我真有想要流泪的冲动,内心充满了对阿姨的感激,因为她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中午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儿子并不是不会自己吃饭,只是他和那些在吃饭上表现很好的小朋友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他并不对于食物很感兴趣,其他孩子疯了一样迷恋的糖果,他常常吃半颗就不吃了,哪怕是他最爱吃的海苔,在吃完一包后也很少想要继续吃第二包。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他会用勺子筷子戳戳、翻翻、试着夹起它们,并为自己的发现和成功兴奋不已,但研究的兴趣远大于吃。

这是我儿子的特点,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世界,并锻炼他的能力。我扪心自问,他有没有权利选择如何对待摆在面前的食物?答案当然是有。作为母亲,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更好地做到这一切,同时想办法兼顾营养和饱足。

在那一刻,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最合适的方式:每次吃饭,我都尽量做一盘他有兴趣,并且可以自己动手的菜肴放在面前,让他有一个明确的注意目标。

虽然他还不能和我们一起吃饭,但至少他已经可以专注于吃饭这件事,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注意力放在故事书或动画片上,吃饭只是被动地接收食物。


让他赶紧做一个能和我们一起吃饭的乖宝宝,这看起来是为他好,其实骨子里是为我自己好。当我在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忽略了他的需要和特性。

这样的错误身为父母难免会犯,比如第一个例子中提到的那个哭声免疫法,就被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直接批评过。他所提倡的尽量响应、满足婴儿要求的育儿理念,十分符合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孩子对世界的感受从出生伊始就开始建立,有些孩子天生是高需求宝宝,需要父母更多的抚摸、拥抱和陪伴,否则就会啼哭不止。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尽量满足他,而不是用所谓的哭声免疫法训练他。

哭声免疫法也许会训练出一个不吵闹的孩子,但可能此时,他内心已经开始觉得世界是一个冷漠、令人无助的所在,他的哭求得不到回应,他的需要也无人理睬……这种感觉越本能,对人格的影响也就越大,日后要改变也就越困难。

我想,没有一个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天性悲观、无力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因自身需要过于强烈或正确育儿知识的匮乏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把孩子的哭闹都当作任性、不乖,那往往是大人们的定义,对于孩子而言,这有可能是最无助的恳求、最迫切的需要。


做好的父母不需要有多高深的知识,只需要有一颗真正懂得理解和体察的爱心,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头脑,愿意放下自己的成见站在孩子角度去考虑该怎么做。

面对强烈的欲望,再正确的道理有时也会立足不稳,这就需要我们经常警醒、反思。就算偶尔犯错也没关系,只要及时改正,我们都会发现,孩子会用巨大的爱和包容回报我们。

让孩子按自己的步调来,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慢慢成长吧。做一个积极、睿智的陪伴者,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92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