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心理健康 文章
你的孩子真的在“撒谎”吗?

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可能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撒谎。

而要是面对一个冥顽不灵,明明事情已经败露却还嘴硬着死不承认的孩子,父母们的内心可能更加崩溃抓狂:

“事情明摆着是这样了,你居然还不承认?!这孩子没法要了!”

可是,你的孩子真的是在“撒谎”吗?

1

前几天,我带儿子去早教,上完课后,我让他自己在游戏区玩耍,而我则去生活区给他热牛奶。

刚热到一半,游戏区那边传来一个母亲尖利而高亢的声音:

“你这孩子怎么回事?怎么打人呢!”我回头一看,这个母亲抱着她的女儿正站在儿子旁边,我赶紧过去。

当她知道我是儿子的妈妈后,便直接对我开了炮:“你孩子打了人你知不知道!一巴掌打在我女儿脸上!你怎么教的孩子?!”

我对她说了句“请稍等,我问问情况”,然后蹲下身向儿子问话。

这个妈妈见我没有马上扯着孩子来道歉,内心更加愤怒,直接叫骂起来:“孩子不道歉,难道你大人也不懂得道歉?!真没素质!”

我站起身,直视着她,语气冷静地说:“我不是不愿道歉,而是想先问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请您稍等一下好吗?”可那个妈妈并不接话,而是气得扭头就走,一边走一边嘴里骂个不休。

2

我没管她,再次蹲下身子搂着儿子问他:“你有打妹妹吗?”

儿子迟疑了一下,闭上眼睛,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表情摇了摇头--这和他平时无辜时睁大眼睛看着我,迅速而坚决地摇头大为不同。

我知道了,他估计是真打了人。

我再次开口:“儿子,你实话告诉妈妈,你到底有没有打妹妹?”

他还是以之前的那副表情摇着头。

我说:“儿子,我们做错了事情不要紧,只要勇于承担责任就行了。你有没有打妹妹?如果你有打,妈妈陪着你去道歉,我们一起改正错误。”

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摇头。

这时,那个妈妈已经回转,站在我们左近一边看着女儿玩,一边虎视眈眈,旁边很多家长也不时瞄过来,关注着事情的发展。我的内心有一点焦躁,语气中带上了一点情绪:“儿子,骗人是不对的。如果你真的打了妹妹,你不要骗妈妈,妈妈不会对你怎么样,我们一起去道歉就好。”

儿子脸上也显出焦虑和恐惧,但他还是摇头!

这时,脑中灵光一闪,我忽然想到了一种可能性。我问儿子:“刚刚你是有和妹妹抢玩具吗?”

他点了点头。

我再次追问:“那你是不是在抢玩具的时候碰到了妹妹?”

他毫不迟疑地再次点了头!

原来如此!

3

虽然儿子还不到三岁半,但他的内心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念-从他的角度理解的概念,比如,他心里很明确地知道,“打妹妹”和“在抢玩具时不小心碰到妹妹”,这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当我问他“你是不是打了妹妹”时,他虽然犹豫,但还是摇了头。

这摇头不是撒谎,而恰是他最诚实的表达:我没有故意打妹妹,我不会因为害怕或者想要取悦你,就去承认我没有做过的事。

每个词语都有两重属性:客观与主观。虽然在《新华词典》上,“打人"、“爱”、“尊重”,都有客观的词条解释,但在每个人心中,都会对此有一个主观的解释,而这解释往往与旁人有着区别,有的甚至天差地别。

然而,我们对某件事的反应,主要取决于主观上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如果我们不了解“人与人是有很大差异的,我的理解未必与他人相同”这一事实,就很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加诸于他人身上,这就是所谓的“由己推人”。

这时,我们就生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与我们想法矛盾的人与事,就很容易被贴上负面的标签,比如,撒谎,比如,没素质。

在弄清了儿子的想法后,我对他说:“儿子,你抢玩具时碰到了妹妹,妹妹很痛,她的妈妈也很伤心着急,我们去和妹妹还有阿姨道个歉好吗?妈妈和你一起去。”

他很干脆地同意了,于是我带着他去到妹妹面前,他主动说了对不起。我又带着他到了那个妈妈面前,他也心甘情愿地道了歉,没有任何阻抗。

可那个妈妈余怒未消,很冲地说:“不用和我道歉,去向我女儿道歉!”

我语调稳定、不卑不亢地说:“我们已经向你女儿道过歉了。之前我不是不道歉,而是想先问清楚情况,和孩子沟通好。希望您理解,谢谢!”她脸上犹带不忿,但只是嘴唇动了动,到底没再说什么。

4

这位妈妈从两个孩子发生碰撞起,就完全处于自己的世界中。她激烈而愤怒的反应表明,她内心对这件事的定义是:这个三岁男孩在恶意地欺负我的女儿。我必须激烈地反抗,才能保护我的孩子,维护我的尊严。

当一个人完全处于自己的世界中,就很难看到事实的真相:她的女儿从始至终没有任何负面反应。

当她的妈妈暴怒时,她在一旁自顾自地开心玩耍,甚至当儿子过去道歉时,她都一副不明就里的模样。

如果孩子真的受到了攻击和伤害,她一定会有所反应。小妹妹的反应恰恰表明了儿子并没有故意伤害她。

当一个人在把自己对于事件的理解以自身的反应强加给他人时,我们不可能强行改变他的想法,争吵就是最无用的一种做法。

如果我被那个妈妈的言语激怒,针对她的“没素质”等评语争吵,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会加深她对自己判断的信任:“眼前这个女人果然一点素质都没有!她不仅不道歉,还来和我吵架,难怪她会教出这样无理取闹的孩子!”

我只需要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不用对这位妈妈的情绪负责。我只需要展现自己所体验到的事实,不需要强迫她接受。如果她能够感受到事实,走出自己的世界,那么大家相安无事。

如果她仍然不依不挠,回应以更过分的举动,那这就是另一码事了,和之前两个孩子的“纠纷”无关——我不会允许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偏见来伤害我的孩子。

所幸,一场纷争消弭于无形。

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主观的方式来解读、应对生活,这是我体会到的最朴素而又深刻的事实。

所以,真正的沟通、理解,需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走出自己的世界,进入他人的视角。

也许,下次当我们情绪激烈地给某人、某事下定义时,可以尝试问问自己:

这是真的吗?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96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