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互联网 互联网运营 文章
新媒体的意义

现在的网民是能够接受更加深刻的话题的。这期主题我本来定的是新媒体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后来想想,我们不能单纯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聊聊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就改成“聊聊新媒体”。技术层面后面展开来说,我们先来说新媒体的意义是什么?

新媒体的意义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让普通人深刻地了解社会。这个回答展开之前,我想要回答另一个问题,普通人干嘛闲着没事要去深刻地了解社会?我们每天工作养家挺辛苦的,操这份心干嘛呢?互联网上有一篇讽刺的小说,说的是一个打工仔,来到北京当北漂,住地下室,但每天也不去找工作,天天就蹲在地下室里上网,逛各种国际新闻、军事论坛,就一个劲儿琢磨着国家要怎么做战略规划这种国家层面的问题。这篇小说说的很有道理,我自己也见过这样的人,每天正事不干,就在那神侃,国家要怎么着怎么着。尤其是福建到北京的那条火车线路上,你能听到很多人给国家献谋献策,其实他们懂吗?他们不懂。但我今天要说的跟这完全是两码事,我们深刻了解社会,是能够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为什么深刻了解社会是能够带给我们实在的好处的?我举罗辑思维的例子。罗辑思维的主要受众是谁呢?不是什么读书人、文化人,是有求知欲的商人!一档知识型脱口秀节目的主要受众居然不是读书人,是商人。这怎么解释呢?你想商人最基本的技能是什么?是发现商机,这就需要洞察、思考社会的能力。许多的企业家是既能说也能写,他们的思考能力是很强的。就比如说万通的冯仑,写了好几本书,最近我也在读他的《野蛮生长》,这本书提供了企业家看待事物的视角,我读后也有所收获。那罗辑思维提供的精神食粮是什么呢?是经济学,比如罗胖推荐的《一课经济学》;是历史带来的启发,比如德国为什么崛起这期;是历史人物带来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比如《成大事者不纠结》。最重要的是是挖掘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

这些东西,都是一个有格调的商人想要去求知的,经济学就不用说,商人做的就是生意。讲历史呢,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阶段,这时候你去了解一点美国的发展历史,远的不说,就说曾经发生在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和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阶段是不是有一点相似呢?这就可以借鉴啊,商人、创业者就可以比较历史来做出判断。那历史人物呢?是学他们身上为人处世的技巧、原则。我认识的很多商人都是曾国藩或者左宗棠粉丝。

当人有能力去深刻了解社会某一行、某一领域背后运行的规律后,他就会琢磨我能不能利用它,能不能优化它?如果恰好我有这个能力,哦~我就想能不能靠这个赚点钱?所以深刻地了解社会,它带给你的好处是,当你深刻了解社会后,是不是有机会去创造一种新的东西优化它,在这个过程中,又获得自己直接的财富回报呢?商人之所以是商人,是因为他们有这种思考并执行的特质。

我一商人朋友,文化水平不高,不爱看书,一看书就头晕,但却是罗辑思维的铁杆粉丝,因为他不喜欢读书,但喜欢听书呀。你看罗辑思维一期节目就一小时左右,但能把一个事件、道理或者一本书给你理清了,这就好比一本书的简介,你先看看罗胖说的好不好,觉得好再买他的书,很通情达理嘛。在听了这么多期罗辑思维,我这位朋友好像聪明花开了一般,经常发问经常思考,思考什么呢?思考能不能挣钱,这些道理、原则能不能用在我的管理里面。你看这新媒体的意义大不大?居然充当了人们离开学校后的课堂教育,还很可能比学校学习还要高效,而且还免费。

我也在创业。进入到创业圈有个感受,就是创业者更加关注社会,不同的创业者会关注社会层面上不同的问题,会转动脑筋,想方设法解决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于是诞生了形形色色的创业项目。当你对社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你就会琢磨着怎么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优化社会效率,进而想着解决这些问题能给你带来什么的财富回报。所以创业圈是一个热烈探讨社会发展、深挖社会现象的群体。

说了这么多,简单地说,深刻认识社会就是多看多想,就会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机遇。马云如果当年去美国看到互联网后,不去深入思考互联网的价值,他会回到中国办中国黄页吗?但话又说回来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对社会进行了深刻思考后,也要抓住机遇去执行。

新媒体的新在何处

新媒体的宏观意义我们就讲到这,再讲下去估计会有听众觉得太轻飘飘了不落地。那我们接着讲讲技术层面,新媒体的新在何处?

新媒体的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浅出地说人话。我又要举罗辑思维了。罗辑思维的核心在于说人话,把深奥的道理浅显的讲出来。深入浅出这四个字做到可不容易呀,这得是高手中的高手,你不仅肚子里墨汁得多,还得融会贯通到日常的柴米油盐。这是高手的一个境界。

大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陈凯歌和李安之间隔着什么?》,孕峰写的,写的很漂亮。孕峰也是自媒体,是科技自媒体早期起来的那一批,他的文章不多,但质量高,读起来赏心悦目。这篇文章说人有三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江湖诗意,甚至还透着点禅意呢?其实也没那么高深,我给大家解读下这三重境界。见自己,说的是发现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见天地呢,就是把自己的东西表达给大家看,你看我这文采如何,我这胸怀怎么样。见众生,这讲起来就略微复杂点,就需要听众们自己去品味。见众生,是从众生的视角里,看待大道理,大道至简、以小见大。这境界就高了,不是有句古话叫作“大隐隐于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篇文章就是说陈凯歌为什么少年得志,很早就拍出了霸王别姬这种载入史册的电影,如今这几年尽拍出一些烂片呢。这篇文章就给出了答案,天才往往很早就能观望自己的内心,进而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就是见自己,见天地。但往往败在见众生这一道坎,没有融入到众生之中去看待问题,没有大道至简。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网上搜这篇文章。

这么高的境界显然我是做不到的。但是,这有个取巧的办法,就是我本来就是众生,没经历过高手的境界,但我可以一开始就说人话,深入浅出做不到,那咱们就先做到浅出吧,然后再接受批评,和各位听众一同成长,这也是一种好的自媒体形式呀。这也正好契合我们“不聊茶事”电台的宗旨啊,我希望通过这个电台,和大家聊聊,交个朋友,而不是像一个老师一样,对听众们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这个电台的本身的形式是茶会,既然是茶会,就是要交流,希望听众们能参与到茶也的电台里。

不离题了。我们回到主题上。刚刚说了新媒体的二大特色,一、多采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二、深入浅出说人话不单单是罗辑思维,像我平常关注的新媒体还有果壳网、大象公会、壹读、飞碟说,以及跟罗辑思维形式差不多的吴晓波频道,都采用了能吸引人眼球的传播方式。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用他们各自的slogan来分析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果壳网——科技有意思。不用说,这是一个科普网站。大象公会——知识、见识、见闻,这个可能要解释一下,其实大象公会主要做的是社会科学的解读,比如说最近大象公会推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了红烧牛肉和老坛酸菜,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大象公会会去刨根问底,从社会、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去解读我们人类自身,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背后的运作原理和规律。壹读——轻幽默、有情趣,这个slogan是对壹读风格的解释。壹读和大象公会都是做社会科学的,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壹读看起来比较有情趣,做的话题比较广泛,也比较浅。比如壹读对一个社会现象的解读有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正确,我有时候看还能看到一些低级错误,把12%的数据多加了一个零120%。壹读还采用了电台、动画等种种形式,丰富多样,像一本杂志一样。那大象公会呢,就比较严肃,他们的创作过程较为严谨,所以产量也比较小。壹读和大象公会,一个生动但是浅显,一个严谨但是也相对枯燥,就看你怎么选了。那飞碟说呢,他们的slogan我特别喜欢,叫做知识从未如此性感。我估计大象公会,壹读都很想用这个slogan,可惜被飞碟说想到了。飞碟说的视频也确实很性感,看起来比较有意思,就是没多大深度,就只能当做浏览。

罗辑思维呢?有种、有趣、有料。节目属于知识型脱口秀,就罗振宇一个人在镜头前巴拉巴拉讲。罗辑思维和这些新媒体都不同的一个点是什么呢?是罗胖这个人。我可不是说罗胖这人多有才,他确实有才,有才到一手缔造了新媒体老大哥地位。但今天讨论的维度不是在才华。要比较起才华没完没了,果壳网、壹读、大象公会有才的人也一堆一堆的,而且才华是各种不同的维度,没法儿比较。今天要说一说的是,罗胖这个人的品牌塑造。

我有一个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情感传达的方式和渠道互联网化了,我们接受到情感信号的那个回路,变成了互联网的回路。这怎么说呢?其实很简单。微博上有个段子,说,在互联网上没有表情包简直没法儿聊天。你想,人与人本来的情感传达靠的是面对面交流,语气的轻重、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这都是情感传达的信息符号。互联网消除了距离的限制,人们沟通不再需要面对面,只能靠我们敲出来的文字。对于人类丰富的情感来说,文字略显苍白,而且不是人人有良好的文字表达,于是催生了颜文字、流行网络词汇,还有一堆的表情包来表达人复杂的情感。

当然,这个也存在一个问题。互联网是否让人们更加生疏了呢?确实我们能看到,朋友相聚吃饭的时候,都各自抱着手机这种情况。这个议题经常进入英语作文啊高考作文里。今天主要的议题不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但我表个态。还记得以前网吧刚冒出来的时候,网瘾就紧接着冒出来。社会对网瘾问题的看法演变是很有意思的,一开始呢以为是电脑游戏、互联网的问题,后来以为是孩子有问题,再后来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努力下,才知道是父母出了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互联网,在人。

再来看罗辑思维是怎么塑造罗胖和我们这些网民的情感连接呢?为打造一个“魅力人格体”,深谙互联网思维与营销之道的罗振宇构建了一个近乎“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的产品体系。视频放在优酷、电台放在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还有微博放文章,在中国的所有主流互联网传播渠道,都有罗胖的音容相貌。这个人就好比你所熟知的邻家大叔啊,博学有趣,娓娓道来。这情感连接不就建立了吗?那我们对这个新媒体不就感觉更加地亲切了吗?这就是罗辑思维超越其他新媒体的地方。我听说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也开始做了谈话视频,这或许就是借鉴了一点罗辑思维。

那吴晓波频道也是如此。但是他们也有区别,他们细微的技术层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如今影响力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切入的群体不同,罗辑思维刚刚说了,主流受众是有求知欲的商人,有钱有情怀。那吴晓波频道呢,做财经主题的节目,应该也是商人啊,你得看看他的节目的调性。比如最近一期,讲到阿里巴巴,花了时间特意介绍了阿里巴巴,如果是一个经常拥抱互联网的人,是不需要介绍一个互联网的巨头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吴晓波的受众更多的是不大懂互联网、中年、中产阶级,我说了三个条件,不大懂互联网、中年、中产阶级,这些人你需要跟他讲讲互联网的来龙去脉。你还别说,这样的人其实特别多,在城市里,我们上一辈的四五十岁长辈,大多数是如此的。所以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吴晓波的粉丝没有罗辑思维的那么狂热,好像看起来影响力没罗辑思维那么高。

回到互联网情感传达这个点上。互联网的情感传达不单单局限在新媒体上,实际上大多数的互联网品牌甚至传统品牌都要去遵循这个原则。把一个品牌赋予人格,让消费者的情感传达有的放矢,有目标、有对象。远的有麦当劳和肯德基两位大叔,代表了整个品牌形象,近的呢,有可爱的三只松鼠。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品牌塑造人格化的品牌形象。

好了,技术层面的成功就说这两点,一点是新媒体的特征,深入浅出说人话。第二点就是品牌人格化。但是最后还别忘了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这些新媒体的集体爆发是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的,简单来说就是借东风,风口吹起来了嘛。罗辑思维借了什么风呢?借了视频、网络电台、微信公众号起来的这股力量。这些外在的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外在世界的潮流和趋势,是人没办法决定的,但是内在功力的修养,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罗振宇今天在镜头的样子,和曾经在央视里的罗振宇,是一样的,他十年如一日地磨练自己,当时机到了,就会一飞冲天。

社会价值的走向

新媒体的技术层面说到这里。节目最后我还想探讨一个话题,是什么呢?是这个社会价值的走向。

我也有一点做媒体的经历。在大学的时候做过两年的电台编辑。当我在大一的时候,那时候校园最火的是一档情感类节目,每天聊心情。像我这神经大条的人就特别不能理解风花雪月、多愁善感。到大二呢,情感类节目就没人听了,反而知识类节目,甚至新闻播报啊,听得人多了。再后来,电台都互联网化了,而且知识型的新媒体越来越多,同学们也越来越喜欢讨论社会、知识、观念和历史。现在还有人写一篇空洞的情感类文章,是没人看的。

福建的、90后朋友一定会记得一档电台节目叫做醉想听你唱。那时候特别火,很多人打电话进这个电台唱歌,后来高三那会儿就给停掉了。我大学有幸当面问了醉想听你唱的节目主持人李想,问,这档节目当时那么火,怎么就给停掉了呢?他说,节目没问题,台里也很支持,就是做了好几年,他和另一个主持人陈醉觉得有点累了,想换一换别的节目,两人一合计,那就撤吧,不是因为节目不受欢迎。我见李想的那会儿,他其实已经开始策划复活这档节目,借着互联网电台的形式来复活,就在考拉FM上。但做的不温不火,已经没有那时候受关注了。这种变化是为什么呢?这种转变其实是社会理性价值的回归。

最近看了罗永浩锤子的新品发布会,他说,“偏执” 愈发变得像一个褒义词,而我要说的是,“文艺”这个词愈发地变成一个贬义词。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社会价值越来越从感性思维转变到理性思维上。我们需要的是强有力的观念和知识。你看罗胖一个文科生,做的是知识型脱口秀,节目里透着都是理性思维的光辉。

我可不是说这些文艺啊文学不好,新媒体中也有文艺范的呀,比如一条,好几千万的粉丝呢。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时代的文艺、文学都是时代的装饰品,它的骨干必须是理性的结构,在此之上,我们再去谈文学,谈文艺,谈美学。

我策划这篇的时候,就在想,社会价值的转变,这是不是标志着我们社会越来越向理性发展,人们素质越来越高呢?那素质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是互联网吗?互联网是否教育了我们?我想是的。人类社会越来越发达,就越来越复杂,去理解这个世界就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互联网把我们都连接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输送新知识和观念,而正是这些新媒体,给了我们免费的课堂。还记得我们中学课本说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施行这样的制度?因为人民的素质普遍不高。或许这些新媒体,这些无形的课堂,给中国上了进阶的一堂课。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60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