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CRUD
创建(Create)、检索(Retrieve)、更新(Update)、删除(Delete),有时候也简称“增删改”这是面向对象设计中最常用的4个基本方法。说来这是数据库里的必备的知识,但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这也是经常会提起的功能点。
12)用户任务的闭环
指的是一系列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环节,这些环节可以应对任务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13)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原本的意思是说: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简单的说就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
放到互联网行业通常就是这样:
凡是输入框,都会遭遇灌水、SPAM、脚本注入
凡是积分,都会被刷
凡是推到网站首页的内容,都会出现色情、政治
凡是用户间沟通的渠道,都会被广告机器人利用
而对于项目管理而言,又可能是这样:
一项工作如果只有一个人负责,这个人肯定会休假或者离职
认为没有技术难点的地方,都会成为技术难点或性能瓶颈
14)网站包装
一句话解释什么是好的“网站包装”:Logo + 是什么(Slogan) + 带来什么好处,始终遵循这条原则,能让用户第一眼就知道你的网站是干什么的。
15)中国式复杂
中国网民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如果一个网站如果不设计得复杂点,就会有用户认为它料不够实力不足。很多网民不会使用频道导航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甚至不会翻页,把尽可能多的内同堆到首页的确可以帮助这些用户。不幸的是,这种中国式复杂很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味道,导致中国网站的设计进入了不敢不复杂的恶性循环。
越复杂的东西就越难被理解、学习和记忆,所以要牢记“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像Google一样保持简单需要很大勇气和毅力,但把一款产品的界面搞很复杂则要容易得多。好在今日有搜索引擎、网上支付、微博、团购等有勇气简单的产品,可以帮助用户逐步认识什么是好的产品以及如何使用互联网产品。
16)消灭数字
用户喜欢消灭数字,例如“未读邮件数(3)”,用户在任务与任务的空闲时间就会点击这个链接,从而达到消灭数字的目的。少量数字可以激发用户的点击欲望,如果数字太大就会反过来形成压力,用户懒得去一条条的看。所以需要给这类数字设定一个上线,比如100,当消息数大于100时,就用类似“100+”的形式显示。
17)PDCA
这是一种用于持续改进产品的框架,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初期确定发展目标和达到发展目标所需的关键任务,然后按照计划执行,并不断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处理意见。
18)CE
Customer Engagement,用户参与。这是Web2.0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即借力于集体的智慧。虽然说产品经理可以通过频繁使用产品来不断发现问题,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用户一起参与进来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倾听到用户的心声。(在腾讯,“全民CE”已经成为一股风潮,贯彻每一个腾讯人)
CE的主要方法:
提供一个明显的反馈入口,将用户引导到反馈论坛发表他们的投诉和建议,并及时的回复和处理
订阅产品关键字的搜索,了解官方反馈论坛之外的反馈,同样给予反馈和处理
建立或加入核心用户群,第一时间获取他们的想法,也可以很方便地测试一些产品概念
通过用户行为录像工具或跟用户回家的方法,追踪单个用户的使用行为,发现他的使用障碍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
对流失用户进行回访,分析流失原因,改进产品降低用户的流失率
19)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作出比较地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关键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ased)。
20)封闭体验
如果用户使用A产品的体验叠加上使用B产品的体验,相对于使用A产品价B产品的竞品可以获得增值或低成本,那么我们可以说A产品和B产品的组合形成了“封闭体验”。
封闭体验,和展示面积、平台用户和被拉动产品目标用户的重叠度一起,三者构成了转化率的的决定因素。
21)MVP
注意,产品经理嘴里的MVP和篮球场上的MVP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很多公司在给员工进行嘉奖的时候也会授予MVP(Most Valuable Player,最有价值球员,这里引申为最有价值员工,player一词多解啦)的称号,但更多的时候,产品经理所谓的MVP是指的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即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一个尽可能展示核心概念的产品,产品团队可以通过它收集到尽可能多的用户反馈和数据,从而评估这个产品能带来的效益。
22)鲶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来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鲶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的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向团队中引入思维新颖敏捷的鲶鱼型人才,能够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团队内部切忌搞一言堂,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声音存在,讨论问题时尽量民主,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可以树立几个鲶鱼型的团队成员作为标杆,保持团队的活跃性。
23)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说白了,其实就是从众心理。
24)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时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内容;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继续丢,丝毫不觉得羞愧。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修复线上BUG永远是优先级最高的任务,要营造出紧迫的氛围,杜绝线上BUG,不能让线上BUG变成破窗,有一个修一个,这样也符合用户的预期。
25)二八定律
也叫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80%的回报来源于20%的有效付出。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合理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
26)马太效应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