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份工作
我14年从某Top 10高校物理类硕士毕业,然后去了某液晶显示器知名制造企业,国企,做电子器件的光学开发兼项目管理工作,朝九晚六,周末双休,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做着一份不痛不痒的工作,稳稳当当,不求大富大贵,自保足矣。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其实感觉自我良好,也拿到了那届大学生的转正答辩No.1,不过新鲜期一过,看着周边各位大妈大叔在上班期间不紧不慢地玩玩手机刷刷微博或者看看非诚勿扰,以及挺着大肚优哉游哉削削苹果吃吃下午茶的大姐小妹......发觉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一旦满足于得过且过的生活无法自拔,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不趁年轻拼一把,时间一久,泯然众人矣。
2. 萌生换行想法
由于骨子里隐藏着一股不安于现状的冲劲,总期望做一些什么事情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渴望去到某一个领域,在那里,只要愿意奋斗拼搏,心有多大,舞台就能有多大。
其实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纠结萦绕在脑海中,做出抉择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放弃N年累积的专业背景,犹如削肉还母,剔骨还父。选择转入某个一开始,我自己也看不清是对还是错的行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全力承担,坦白说,压力其实真的很大。
曾经因为有一些小小的创意,甚至考虑过创业的事,但后来发现那些创意都已经被其他人抢占先机,要么已经推出成品,要么已被申请专利,更危险的是可能是别人早就验证失败的产品立意,我隐隐地发现,创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面、领导力、社会阅历还有其他等等综合能力,我远远不够。
3. 确定目标行业和岗位
尽管创业的憧憬破灭了,但是在思索创业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创业的知识,而其中有一个几乎能决定公司成败的,很重要的岗位,那就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需要对市场、研发、销售、运营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所涉猎,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岗位,也是某些人口中,CEO的学前班。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对产品经理岗位认知的越深刻,我越发地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为这个岗位而生,岗位的要求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场能力集大成者,如果能够成为一名产品经理,在这个行业奋斗,播撒热血,那将是我这辈子在职场所选的,最最正确的方向。
既然职业规划已经梳理清晰,从迷雾中走过来,就会有种拨云见日的快感。不管曾经有多么困惑,徘徊,谨慎,既然做出决定,认准了方向,那就付诸行动,就坚持到底,就努力去实现吧!
4. 一次不经意的谈话
16年1月的某一天,因为工作上的一件小事,难得与高高在上的总监聊了一下,她表示知道我要转行的事情,只是一直没时间找我聊,又问了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学本科加研究生,加上在公司,接近十年,可以说我的知识背景全部都在这一块,要放弃前半生所学,去一个尽管在风口浪尖但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与应届生一样没有竞争力,是否太可惜?
那应该是进公司后,唯一一次跟总监的谈话,想到这心里其实感觉很悲凉:平时国企里的高层高高在上,不会主动去接触底层员工,体会他们的心酸和生存压力,只有在员工有离职想法的时候,才会产生一些被动的接触,可这时候员工必定去意已决,其实真没有什么挽留的必要性。
5. 当时的感想
我发现,大多年轻人,如果读到研究生以上,就会将自己捆绑在所学的专业上,得过且过。哪怕对所在行业有意见,对工作环境有抱怨,觉得自己过的很迷茫,对其他人的生活和工作有憧憬,却总是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改造自己,进一步学习和成长,争取去能够证明自己的行业和岗位,体现价值。
如果说,你读研本来纯粹就是为了学位,那为何要把自己绑定在研发岗?读本科也好,博士也罢,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你很难保证学校里的东西就一定适合职场,一条筋走到头,只会死的很惨,为什么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真的涉及到转行业,就会有那么多人退缩了呢?
举个例子,理工科教育的背景下,至少培养多年的学习能力不会丢,逻辑思维能力不会丢,常用技能不会丢,有社团经历的经验不会丢,项目设计的思辨能力不会丢...幸福不是拥有的少,而是渴望的多,有舍才有得,抱着过去取得的成绩念念不忘,固步自封,而不去接触新的领域,在这个分分钟有颠覆世界观可能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得过且过地吃老本,真的合适吗?
总结一点就是:我很排斥这位总监的留人建议,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年轻人应该努力在职场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做企业的螺丝钉,仅此而已。
6. 转行成功的一些感慨
通过学习蚊子老师的深入浅出课程,对产品经理的工作有了全面的认知;再通过开课吧产品壹佰学院的系统学习,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周末无休,忙碌但是充实,最后成功进入互联网领域,每天都过得很有意义,从产品助理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总结,深入思考,坚持写公众号,内外兼修,现在能够很自豪地告诉关心自己的亲友,已经找准了方向,成功跨过那个初看高不可攀的门槛,剩下的修行靠自己,我觉得,我能行
保持一颗谦虚且好学的空杯心,对现实宠辱不惊的坚忍心,以及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并努力挖掘生活中一切不如人意的产品缺陷,以改善自己,朋友,亲人和其他人的生活为己任的热心,我想这应该就是以后应该保持的本心吧
一些后话
关于国企为什么宁愿用相对少的薪水,多请一些人来,也不远给每个人多分配一些任务,而开出更多的薪水,我后来经过深入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大型国企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上头”要求必须接纳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量工作人员,为解决就业岗位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并不需要员工工作有多么多么努力,朝九晚六的做好你本职工作的事就行
如果你希望多劳多得,做得多让别人没得事做,让别人下岗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分子,对不起,国企可能不适合你
也没有太多感情色彩偏见,只是说,找工作一定要是最适合当前自己的,才会过得很有意义,我的梦想就是能主导某些产品,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打破现有的生活习惯,颠覆常规,这样我就会觉得过得很有意义,是这个时代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人,就此而言,国企可能只是不适合我这一类人吧。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