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互联网 互联网+ 文章
腾讯手机QQ产品经理丨我做产品的「失败」体验

看到财经杂志记者宋玮最近写了个张小龙的长篇文章,给张小龙有三个标签:艺术家、偏执狂、产品之神。

我自己觉得,张小龙最核心的标签是一个:七星级产品经理。他可能是中国唯一的七星级产品经理。

张小龙七星级产品经理背后有什么秘密?这三个张小龙的真实段子,也爆料了张小龙的几个产品原点。

1、用户第一的偏执狂。

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张小龙所开发的Foxmail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而当年周鸿祎还仅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一名副主任。周鸿祎告诉《财经记者,他们被小贩引导着走过七拐八拐的街巷,最后到达一个小黑屋里,屋内全是港台电影影碟。当时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张小龙,不会讲粤语也不会砍价,一直被当“水鱼”宰。周鸿祎喜欢看动作片,张小龙什么都看,但他总是会忘记他看过什么买过什么,下一次再买碟时你会发现他买的还和上次一样。当年的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优秀而落魄的技术人员,外在开朗,内心保守。周鸿祎说,当年Foxmail是没有商业模式的,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一次争论,都是张小龙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周鸿祎很疑惑。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听汪峰老师的新单曲「流年啊 你奈我何」,恰巧我又在写自己做产品的「失败」经历,顿时感觉秋风四起,落叶飘飘,一副冰冷凄惨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说心理话,当宣布自己的产品转维护不再继续投入开发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难受,似乎失去了什么,似乎又得到了什么,但那一刻我的内心更多的是「不甘心」。

「不甘心」是想再争取一些资源做更多的尝试,证明产品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正确的,所做的一切是对用户来说有价值的,想给产品保留一丝希望;「不甘心」是作为产品经理的自尊,总觉得做过的事可以做的更好,而且还有很多事自己没有做;「不甘心」是内心一种无力的呐喊,心有不甘,力未用完,可是,结束了就是结束了。

这段做产品的「失败」经历,对我来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我做一次复盘,与大家分享。

1.「低频」需求确实很难做大

我们以前总会听到关于「高频需求」的说法,就是产品上的功能是可以解决用户「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个「经常」就是「高频」,相反「偶尔」就是「低频」。我之前心里对这个事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似乎一直停留在认识上,再加上之前都是做的相对「高频」的需求,所以一直都只是觉得,应该是这样,直到这次才真正明白。

或许选择「低频」需求的开始就是一个错误,我在做产品前期规划的时候,会分析需求的发生场景及发生频率,说白了就是对用户来说有多「痛」。如果一开始的漏斗选择的太小,场景也会越来越少,越收越窄,相反如果选择了大一些的漏斗,那么就会好做很多,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在规划时候的判断,基本就就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2、「关键路径」上的门槛要足够底

我想不少产品经理都是这么想的,也包括我,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总是感觉有点距离或者说太过于理想化了。总想让用户多填写一些信息,多选择一个条件,多做一点操作,这在产品的关键路径上对于用户来说就是层层阻碍,是非常致命的。

产品流程要足够简单,简单不意味着简陋,只是想让用户能否更加轻松的走到你的产品套路中来。

3、「场景」要考虑完整

「场景」这个词儿对产品经理来说非常重要,我自己也非常认可这一点。只是需要在考虑「场景」的时候要更加细致,通过流程图将这些场景串起来,这是我试过最好用的方法,不管是主流程还是分支流程,都要想清楚,然后串起来就可以将其场景化了。

4、「迭代节奏」很重要

我当时两个节奏都没有踩好,状态非常别扭,所以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产品经理可以控制好「迭代节奏」就显得很重要了,虽然当时自己做了很多尝试,但是觉得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这里的「迭代节奏」包括:「版本节奏」和「运营节奏」。举个例子,V1.0版本发布在7月10日,V1.1由于开发资源不足,评估完需求复杂程度后预计在9月10日发布;V1.0的运营由于排期问题,在7月30日开始运营,软广才能开始对外投放。

所以产品经理需要对现状有个「预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两件事,一个是「提前启动运营策划」,让推广和产品发布的时间点能配合起来;另外一个是「简化下一个版本的需求」,让有限的开发资源投在优先级较高的功能上,保证产品能够继续小步快跑起来。

5、先「能用」再「好用」,先「小而精」再「大而全」

产品存在的价值一定是「解决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某个问题」, 所以在产品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对很小的一个功能进行「精雕细琢」专心解决好一个问题,而非「平台化思维」,什么都想做,但似乎什么都做不好,搭建好骨架后才能做大做强。

当时自己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应该按照1+1的思路来做,但是却在按照0.9+0.1的思路做,体验扣的有点过于细了,应该是提供「有损体验」,但是功能可用,后续不断完善。有种什么都想做的「平台化思维」一直在干扰我。

很多错误在亲身经历了之后才会有着深刻的感悟,后知后觉的痛楚似乎不那么好受,不过我想这也是在产品道路上需要面对的困难,有经历才会有成长。我将这些内容分享出来,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抛砖引玉,希望我们可以共同进步。

啊,多么痛的领悟…

欢迎大家随时跟我交流,可以把你们的经历告诉我,我汇总出来后与大家分享,帮助更多的产品人,少走弯路。

对了,最近「小咖秀」火了,你觉得它会是下一个现象级应用吗?

2、优雅的解决。

当微信在2014年7月升级为独立的事业群,从几十人迅速扩充到1000人之后,张小龙和微信高层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打造一个纯血的微信团队。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说,张小龙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盯着自己说,“Lake,你应该多读点书啊。”当曾鸣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问他的下属,“你确定你这个流程会让你很爽吗?你不会把自己搞糊涂吗?”他们甚至用“优雅”一词来形容正在做的事情。“要优雅地做产品——不复杂、冗余,不会消耗更多的资源。”

3、商业化。这是微信的难题,也是张小龙如何突破的坎。

另一个段子:如今身为腾讯高级副总裁的张小龙每周要去深圳参加例会,他总是以“起不来”为借口不去,马化腾说,“以后让我的秘书叫你起来。”后来张小龙又说“路上太堵,怕赶不上”。于是马化腾每星期都派车来接张小龙,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张小龙就这样有些不情愿地,半推半就地走出了他的世界。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105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