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了评判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计算机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及提高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理由
1.1 不同专业.起点高低不同的学生未能分层次教学
由于社会客观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计算机水平高低不同。有些同学,在大学之前他们就已经具备了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而对于一些上大学之前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基本上是—片空白。另外,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公共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需求也会不一样。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未能够重视这种差异,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学,不分层次,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实用性,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来组织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和成绩不理想等尴尬局面。
1.2 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实践训练比重少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学生人数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学中大多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跟老师之间根本没办法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而学生在课堂外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加上学校和教师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学生为了分数、考证而学习,只单单注重课本上的知识,不注重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3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度不够
学生一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时候,都抱有很大的兴趣,可能学生都会觉得计算机有种神秘的色彩。然而随着课程理论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发现其实这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神秘,进而被枯燥乏味的学习所代替,因此逐步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教师应针对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辅、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策略。
2.2 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工科类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文科类的专业对word文档的学习有较高的要求,艺术类专业则更注重的是多媒体的处理,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出针对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重与专业的结合,形成专业特色,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3 变革考试模式,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而传统的 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开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策略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的理由与改革措施论文资料由论文网http://www.wowa.c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力。
3、教学教法的改革与改善
3.1 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设计,设置情景,模拟角色,带着特殊身份去做,更加有兴趣,这是隋景教学的宗旨。同时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轻松掌握了公式使用的场合,为今后灵活地使用公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以案例为主,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教学中,多以案例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案例,掌握相应的知识模块。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上机的内容和操作的具体步骤,而是将知识点融合在案例中,学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学习,不断去深思、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3.3 任务驱动法——带着任务学习实践,学生有事可做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真正的“任务驱动法”是由老师结合相关知识或技能来设计任务,所设计的任务必须建立在学生发现理由、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强烈的理由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探索和协作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设计理实一体化的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并且通过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团队协作,结合教师引导来完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大有裨益。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