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是指我们为了借助计算机来解决某个理由而使用某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程序代码,并最终得到结果的过程。编程是人和计算机之间沟通交流的唯一方式,如果没有编程计算机就是等同于一堆废铁。编程能力在计算机专业技能中排在首位,因此有些学生虽然在学校期间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但是由于编程能力弱,在步入社会后就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策略,以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1、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教学的三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来合理的灵活的安排程序设计类课程,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在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首先增加几堂引导学生入门这样的课程,循序渐进的将学生引入到编程学习当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编程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一门陌生的课程时感到可怕和厌学。在进入正式学习编程课程后,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增加讲解实例的课程,只有学会运用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2、转变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策略是灌输式、交代式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深思理由,我们要带着理由进行授课,通过与学生一起找到解答的策略并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来完成教学过程。
3、加强实践和练习
学习计算机专业就是为了以后应用到实际的计算机操作中,因此学生不能只学会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在实践中运用自如。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在练习中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
3.1 强化上机实践
编程的实践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机环境,因为只有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译、运转,编程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而不能纸上谈兵。学校应该提供一套完善的系统来给学生进行编程实践练习,学生通过自己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运转后得到正确与否的结果来训练自己的编程技能。培养学生实践、查找错误、改正错误、再实践,如此循环直到正确的这种上机实践习惯。
在辅导学生实践时,要求学生上机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编写程序,确保在上机实践时能顺利操作,避开临时抱佛脚。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查找自己编写的程序中的错误或不足,以便修改和完善。在整个实践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将本次实践整理出一份报告,上交给老师批改。写报告是为了让学生及时的总结本次实践的经验,吸取教训。这样深入精确化的实践训练大大挺高了练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及解决理由,挺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
3.2 选择典型习题
课后的习题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将课上老师教授的教材内容运用到习题中,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同时也能检查出自己对课上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的程度。在做习题中,尤为重要的是习题的选择,学生不能一味的追求量而忽略了质。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各阶段的重难点来选择典型的习题,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普遍存在的理由,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但是由于编程是一门专业的课程,往往会出现学生们在专业理论和技术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们在专业领域里不断探索。
3.3 掌握练习时机
许多学生都会按照教材上的进度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将来的就业需求,来安排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就培养编程能力来说,本专业的学生应该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编程练习。编程能力是从事计算机技术开发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功,而想成为一名编程高手,大量的练习则是必不可少的。从大一开始练习编程,能够很快的体验到编程的乐趣,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尽早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拥有大学四年积累的大量编程经验,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自信的选择好的工作了。
3.4 实践中多交流
学生在设计程序时不必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设计,当遇到自己不确定的理由时,可以多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长处,研究他人的思维方式与自己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更能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