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学习初期贯穿编程的最基本思想:输入——处理——输出,帮助学生找到编程的最基本规律,不再认为编程是何等难事。
学生在学习FOXBASE+编程之前,已经学过QBASIC语言,应该说已具有了一定的编程基础,但开始的时候仍然有必要给出一个规律给他,让他有一条深思的路径。在最初的顺序结构编程中,通过求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求解一元一次方程AX+B=0等简单题目,把编程的最基本思想:输入——处理——输出灌输给他,每碰到一道题,先去考虑题目要求从用户处获得什么数据,这些数据要做怎样的处理,最后要把什么结果输出,按照这条思路进行深思,进行处理。学生找到策略以后,一般对于简单的顺序结构编程就没有什么理由了,在开始的时候培养了这样的思维,也就不会觉得编程好困难,有了一定的信心以后,对于以后的继续有很大的帮助。
二、使用悬念手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记忆,从而增加对该思维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策略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深思,效果不会很好。如果能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循环语句时,我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最新测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此时有学生会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锋一转说道,假设这张纸有足够的大,对折若干次后,就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瞪大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学生们马上议论起来,有的已开始计算,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理由,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DO WHILE语句的格式、执行过程,以及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这样学生既能对循环的过程加深理解,又能掌握这种思维策略,记忆深刻。
三、设置故错,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编程时常常需要交换两个变量的值,讲此理由时,我就采用“故错”的教学策略。首先将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一个直接采用A=B:B=A这种错误策略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多数学生采用此策略),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当讲到这一语句时故意加上停顿给学生深思的时间,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两杯饮料,要交换,而饮料不能丢失,学生会马上说“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样,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的理由就提出来了,程序也解决了。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深思的状态,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始终从培养思维方式入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具体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改善讲述和提问策略。教师在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程序,而忽视学生对程序的理解与深思,这会窒息学生的智慧。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角度去分析程序。
譬如三个数排序,课本上为讲多分支结构用了DO CASE 语句,但这种策略不可取,比较繁琐。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单分支IF语句去完成(程序略),它是以后求几个数中的最值及多个数排序程序的最基本的思路;再譬如课后习题利用子程序求10!+15!+20!+25!,此题可引导学生用子程序(顺序结构或循环结构)、带参数调用、过程文件、自定义函数等五种策略完成。在教学中,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次,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思路分析活动。把学生在作业中采用的各种有优越性的正确思路提出来交大家讨论。让同学们比较各种思路的特点,并让提出优秀思路的学生向大家介绍他是怎样想到这种策略的。也可以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加以整理、归类,然后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指出错误的地方,分析错误的理由,以改正错误。对学生说不清楚,说不透彻的地方,教师可集中起来帮助大家进行分析、找出产生错误的理由。
另外,建立优秀思路加分制度,促使学生多思多想。
教师对学生在编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简缩性(思维过程的简化和压缩),多样性(从多角度看待同一理由,一题多解),独特性(独创性)等特点应及时加以特别肯定。对思路简捷巧妙,概括性强,有独特见解或角度阐述、解决同一理由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或平时成绩中给予特别加分。譬如微机24班的李永胜、赵志强等同学,在本次结业考试中将比其他同学多加10分。教师在命题时也有意识地增加思路考试。考试时,不仅要求学生做的对(这一点和传统考试相同),而且要求学生做的好,做的巧(这一点高于传统考试)。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