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作者的标准是什么?
每一份杂志,都需要不断地有刊登的内容,也就是需要作者的持续供稿。
作者有多种多样,他们的写作强项和各自情况都不一样,要在众多的作者中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杂志的作者,就要明了选择作者的一般标准和作者构成成分。
专业学术期刊和大众类的杂志,它们所需要的作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说的是大众类杂志的作者,是非专业性杂志的作者。
选择作者的一般标准是:
1. 具有一般的写作水平。
2. 具有一般的采访能力。
3.愿意并有时间为杂志采写文章或撰稿。
写作水平一般但有热情并愿意为本刊写作,这类作者最可珍贵。
大众类杂志的作者队伍构成如下:
1.通讯员。
2. 特约记者。
3.特约撰稿人。
合适的作者哪里来?
我们要明白,只有适合的作者才是我们最好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是我们的好作者。
我们要充分考虑刊物的特点,开辟吸纳作者的多种渠道
1.招募通讯员:可以是自愿报名,也可请相关单位推荐,或者请认识的作者推荐。
2. 从自由来稿中发现并吸纳作者。
3.从征文活动中吸纳作者。
4.从有关报刊上看见适合的作者,想办法联系上并吸纳为本刊作者。
5.在有关会议和活动中发现作者。
6.邀请写手,聘请他们为特约记者或撰稿人。
邀请通讯员的标准:能写最好;如果文笔不太好也没有关系,只要熟悉相关情况、活动能力强和人缘好就行,他们可以提供信息,可以联系他们所熟悉的作者来写稿。
如何组建作者队伍?
一份办得好的杂志,必然会有一支强大的作者队伍;组建强大的作者队伍,是我们办刊人的使命。
组建作者队伍有两种途径。
第一,从头开始,按部就班。
这种方式适应于新开办的杂志,或者稿件绰绰有余的杂志。
一般顺序是:
1.邀请通讯员和作者。
2.邀请开会,颁发聘书;同时提出要求,如每期写一篇,或隔期写一篇等。
3.请来参加选题会;或选题确定后邀请他们采写撰稿。
第二,在组稿中组建作者队伍。
我们接手办刊物,如果没有时间建立作者队伍,等米下锅,马上急需要稿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直接寻找作者进而建立作者队伍的方式。
这种方式特点是,带着选题直接寻找作者,请他们采写;同时征询他们的意见,请教有无更好的选题。一期杂志组稿完成,基本作者有了;连续几期下来,作者队伍基本就组建成功了。
这种直接寻找作者的途径有:
1.在报刊微信号上看到合适的作者,直接通过朋友或联系报刊微信号编辑部直接寻求联系方式,然后直接拜访或电话邀约。
2.请朋友介绍相关作者。
3.请作者再推荐他们熟悉的作者,滚雪球般地壮大。
这种方式优点是省时间,效率高,而且是在实践中检验作者是否合适;缺点是有时候碰到不合适的作者,写来的文章不能用,就比较尴尬,如果重新修改,既花时间又比较累。
我的组稿经历
很多年前,我供职的一份杂志出现意外情况:负责全部组稿和采访的总编因故辞职,这使得杂志的准时出版成为难题,下一期杂志出版日期在即,但稿件一篇都没有。我紧急顶上,也算是临危受命。
要在一个月内完成20多篇文章的选题策划、组稿、采访和编辑,时间急,任务重。那时,我从来没有约过稿,除了个别文友,作者几乎没有,这可如何是好?
我想出一个组稿点子:跟踪追击法。
我打电话给《劳动报》朋友,给了他几个题目,请他务必帮忙采写。他选择了一个题目。我又问,是否可以介绍作者帮我写稿。他介绍了同事,又问我,“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我这儿实习,她还蛮会写的,你要不要?”我回答“要的”。
我联系上朋友的同事和大学生,约了两篇文章;又故伎重演,顺藤摸瓜,请他们推荐他们所认识的作者,他们各自又推荐了一位新作者;我再拜访了两位新作者,又请他们推荐他们认识的写手,就这样,我通过《劳动报》一位朋友的介绍,一路追踪,总共获得稿件共有8篇之多,完成了一期杂志发稿量的3分之1;其他稿件,我也是采取这个办法,结果,我靠一个人的四处出击,一期杂志的全部稿件很快全部到位了——我的作者队伍基本上建立了。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