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出版 其它 文章
新媒体需要更加“专业”的“卖萌”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迭代。纸媒对新闻内容的选题标准、叙述角度、话语结构、互动方式都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新华社的38字新闻及其圈粉无数的“萌”评论,是这一骤变中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互动利器,卖萌与新媒体平台天然适配。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话语结构更加口语化,更亲切自然。传统媒体时代,在报纸上卖萌会让人觉得很突兀,和书面语言的表述相容度不高。但在新媒体平台上,卖萌则没有违和感,且常常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做到“锦上添花”甚至“化腐朽为神奇”。

  如今,打开各纸媒的微信公众号,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卖萌的内容俯拾皆是。从“天啦噜”“wuli”等语气词到“墙裂”“鸡冻”等改写词,再到各类野生的长词甚至句子如“老板说你点个赞小编的工资涨5毛”等,创意越来越多,经常让人忍俊不禁。

  新媒体平台极强的互动性使卖萌成为作者、编辑与用户沟通交流的有效“润滑剂”。跟帖、评论已经不再被看成内容之外处于从属地位的可有可无的闲言碎语,它们已经成为新闻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媒体官微发布的各类新闻,都讲求客观准确,不便发布倾向性观点尤其是个性化的主观看法,跟帖和评论弥补了这一不足。新华社的38字新闻中正规范,其评论中的“卖萌”则对整个行文进行了轻松活泼幽默亲切的补充,形成病毒式传播,从而制造了一个现象级的“爆款”。

  凡事有度,不是所有新闻都适合卖萌。卖萌是有效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但要用好它,还必须先给它念“紧箍咒”。严肃的时政新闻、重大的灾害新闻、致死致伤的社会新闻等,都不宜卖萌。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违背了基本的社会伦理,新闻从用户那里得到的必是批判和唾弃。2015年6月,由南京开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客轮在湖北遭遇龙卷风倾覆,某纸媒官方微博发布了《国务院表示事故为“因大风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的消息,但当日下午即在微博致歉,称早前发布的消息不准确、不全面、系把关不严。致歉中称:“虽然及时删除了,但还是造成了负面影响。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正。小编错了,请大家谅解,继续支持我们的微博,好吗?”行文最后,是一个萌萌的“可怜”的表情。此种卖萌,在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出错的背景下推出,招来骂声一片。

  即使是适合卖萌的新闻,也有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以科技类新闻为例,火箭上天、“蛟龙”出海等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新的成就,带着自豪感稍微卖卖萌大家喜闻乐见,但如果卖萌过度甚至调侃起来就明显不妥,毕竟这都是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结晶。而像关于揭露“巧克力减肥”之类的伪科学时,卖萌和调侃的力度则都可以大很多。

  新闻不同,“度”即不同。同一个新闻的不同讨论角度,“度”也不同。同一个新闻同一个角度的讨论对象和群体不同,“度”又不同。编辑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思考、实践和总结。

  言之无物,单纯卖萌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当卖萌成为“标配”,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平台中,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的公众号已经十分少见。用户需要更加有效的交流,他们希望从交流中有所收获,而不只是闲聊。他们也更喜欢那些“有料”而又“萌萌哒”的编辑。

  今年7月13日,新华社微博发文称将举行电竞比赛,有评论称玩家此时都在准备一场国际大赛应该没时间参加,小编回复:“可以练练野路子和新阵容。”还用了一个“滑稽”的表情。由于其所使用的都是游戏语言,引来众玩家一片惊叹:“这是自己人啊!”玩家们继续以游戏语言发出各种“暗号”,小编全都一一对上而且将话题引向深入,最后很多玩家都报名参加了这个比赛,并感慨遇到了“知音”。这种“专业”的卖萌,为媒体赢得了口碑和受众。

  专业主义,卖萌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在微信这类新媒体文本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文本传达的信息,是与受众进行的“专业”沟通,卖萌只是其附加成分,是“锦上添花”。这也是新闻内容和卖萌在新媒体内容传播中各自应当承担的角色,不可倒置。

  新闻的“专业”,来自对新闻理想的坚守,来自采编经验的厚积薄发,来自专业的视角和洞察。而这些,都有赖于编辑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10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