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永远是未知多于已知,失败多于成功。商业一直在变,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从最近十多年看,最波澜壮阔的改变,是互联网汹涌地冲击各领域的商业模式,老旧的分析思维开始逐步被淘汰。
我也曾经很着迷这些分析。我还会想为什么在中小型超市,香烟、口香糖、安全套放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啤酒和尿布的有趣案例,是否真实;超市的促销,为什么让利那么低。
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商业分析,或者说点没有达到。
假设你是一位是商业分析师,是否会整天坐在超市中研究货架,帮助企业提高利润?
我想不会,因为近十年来,影响超市的不再是货架,不再是超市的地理位置,不再是促销和供应链。
而是互联网,是电子商务,是崛起的大批互联网端消费者。工作一定年限的超市大妈,对货架摆放肯定比刚毕业的大学生更了解,但你不能说她有商业分析能力。
当超市经营的财务状况被网上消费群体冲击,当老百姓的购物方式改变。这种趋势的洞见,才是商业分析的最核心和本质。
这种洞见太稀少,我不是大师,这篇文章列举的是我的思维分析框架。偏方法论,对于想要学习和掌握商业分析的新手会有帮助。
我将商业分析简单抽象出三层,每一层都有对应的含义:营、盈、赢 。而每一个字的核心思想也就一句话。我称它为极简商业分析。
第一层:营
让更多的用户在更长久的时间内以更频繁的次数购买更昂贵的商品。
第一层的分析是商业经营模式的分析,这是商业经营的本质。任何企业、组织和产品都逃离不出这套框架的四个维度。你可以发展和引申它,但不能减少它。
这里的商品,不止是摆在货架上的糖水和洗发水,也包括一切商业服务、互联网产品、企业SaaS、游戏的虚拟商品等。
商业模式的靠谱与否,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中的一个。如果一种商业即没有用户,又没有长久的消费动力和频次,人们还不肯花钱。这种商业模式还是趁早死了吧?
换言之,如果商业想要发展,就需要往四种方向中的一种或两种靠拢。所谓的产品定位,我更喜欢抽象理解成聚焦在四个维度上。是定位在更多用户,还是更长久的时间?
我们先详细讲一下四个维度。
▍更多的用户
更多用户,衡量的是市场体量和大小。这个商业模式好不好,第一个指标就是用户量或者潜在用户。堪称商业模式的金线标准。
在20年前,用户的称法实际是客户。任何一本有点年份的市场教材,都会引用“客户就是上帝”。互联网兴起后,这个称谓悄悄改变了。
因为互联网天然带着连接的使命。
想一想吧,以前我们说客流,一家咖啡店或大型商场,它的成功是和客流息息相关的。停车方便、地段繁华、地标醒目都会影响到客流的多寡。但是在淘宝京东兴起后,商店门前还有多少客流?全变成了电商平台的用户。
与线下对应,线上的客户和客流,更喜欢称为用户和流量。
客户天然具备消费属性,而用户不止是消费,用户有更广阔的商业价值。
想一下移动端无处不在的广告。用户的点击和浏览,都是广告主的商业变现;
想一下朋友圈愈发兴旺的传播,每一次病毒营销,用户都是推波助澜的营销推手;
想一下各类手机游戏,平民玩家不花钱,但是平民玩家才是最凸显RMB玩家的基础;
想一下大数据,不消费本身就是一种可供改进商业决策的行为数据,有一群不买的用户,我才能分析出什么样的用户会去买;
用户具备更加多元的商业属性。客户死,用户生。
用户在哪里,商业就会在哪里。我们用一句哲学的话概括。用户从哪里来,用户到哪里去,用户是谁?
从前,客流从商业地段、电视广播、报纸广告等地方来。
现在,用户能从微博微信、应用商店、搜索引擎、新媒体等地方来。远较过去有更多的渠道。
用户是谁?用户有潜在用户,有普通用户,有忠诚用户,有流失用户;有竞争对手的用户,有细分市场用户,有核心用户。
用户的质量和数量等同重要,商业希望有更多的用户,这没错,更希望用户是目标用户。这比更多重要。因为某次营销而吸引来一批羊毛党的垃圾流量,是得不偿失的。
用户到哪里去,就是让用户完成你预定设立的目标。超市最有价值的用户是站在收银台的用户。甚至以更严格的定义要求自己的用户,而不是注册、安装、打开等简单流程。
商业的战争就是争夺用户的战争。如果没有用户,就没有后续一切商业的基础。
▍更长久的时间
更长久的时间,衡量的是用户生命周期(使用产品时间服务)。换一个接地气名词,叫做客户忠诚度。在互联网行业,也有另外一个指标:用户留存率。
商业很残酷,获得了用户,不代表你能留下用户。很多商业分析师们,会错误的把用户满意度误认为用户忠诚度。
让用户满意是获得忠诚的一种方式,不是结果。
怎么获取用户的忠诚,怎么样保证用户生命周期,一直是商业家们头疼的问题。如果用户和流量,是决定市场蛋糕大小的话,用户生命周期则是蛋糕的奶油。市场的蛋糕有上限,商业实体为了获得增长,一定会掠夺其他实体的用户。在掠夺的前提下,用户忠诚度是留存增长的保证要素。
用户究竟会使用产品多长时间?只有当用户离开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用户生命周期,但谁会希望离开的情况发生呢?商业运作会尽力防止这种情况。
一是延长用户使用时间,二是防止用户离开。分析也可以从两种角度出发,如果拥有某种功能或服务,用户会不会更喜欢我们?如果砍掉某种功能或服务,用户会不会离开我们?很多功能和服务其实处于中间态,对用户的忠诚度不甚有影响。
部分产品和服务,用户使用时间是受限制的。例如怀孕,一款孕期管理APP,最理想的用户使用时间就是十个月,商业模式也只能在十个月的范围内展开。如何延长使用时间?在APP中加入备孕功能是个不错的主意,在怀孕前,就让准妈妈们开始使用,另外则是往后推出新生儿相关的功能,那么产品的使用时间又近一步延长。备孕、怀孕、幼儿,横跨三个阶段的商业周期。
用户会使用多个产品,但只会忠诚于其一。
▍更频繁的次数
更频繁的次数,衡量的是用户的消费需求。不同的商业场景下,消费频次肯定不相同。
消费频次分为刚性频次和弹性频次。
什么是刚性频次?就是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固定不变或者接近某一个固定规律。结婚就是刚性的频次,一辈子基本只有一次,任你市场营销再牛逼,婚姻类的商业变现也就一次机会。
其他类似旅游,保险等。都是进行过一次后很长时间都不会再进行,是刚性频次。
弹性频次则是相反,由用户自身的意愿决定。快到一天一次,慢到一月一次。购物、出行、社交都是弹性频次。
怎么定义商业频率,即包含重复性消费/复购,也包含复合性购买。比如我喜欢一家店的咖啡,我会成为回头客,每个月去喝一喝。这是重复性消费。我在喝的过程中,会再点一些甜品、水果等。这是复合性的消费。
更常见的例子是大型商场,用户会同时进行看电影、购物、饮食等消费。虽然不是在同一家商家,但是从商场的角度看,消费显然满足高频。在各类优惠促销中,我们既能发现满返券的回头客营销,也能发现全品类通用的复合营销。
用户消费频次下降的时候,从一个月消费十次降低到一个月消费一次。我们有很大可能认为,他对产品的满意度、需求、期望在下降。可能是竞争对手的横刀夺爱,可能是产品不够好。
当用户消费频次上升的时候,他则有更大的倾向变得忠诚。
▍更昂贵的商品
更甘贵的商品,衡量的是用户消费能力。更昂贵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产生购买的行为。
这里先理清两个概念:价格和价值。
价值是原材料、物流、研发的体现。
价格是市场、品牌、公关、包装的体现。
价值高的商品价格不会低,价值低的商品却可以价格高。这两点很容易理解,在商品社会,商品能卖出多少钱,往往因为我们相信它值多少钱而决定。例如水果和水果拼盘,这是营销的心智认知。
让用户买更昂贵的商品,本质是让用户更相信这个产品昂贵。
奢侈品、钻石、艺术品是传统领域营销的佼佼者。而互联网行业,则也有发烧友的手机,情怀党的手机等细分市场的杰出营销。所以价值高于价格是商业的常态。
上文说过,商品是多元化的概念。广告就是一种新的商业形态。无论用户点不点击,曝光了,就产生了商业价值。游戏的虚拟物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互联网上,商业的价值被无限拓展了。
在更昂贵商品的维度中,不同领域有很多相关指标描述其价格或价值,客单价、ARPU、CPC等。
用户量、生命周期、消费频次,都是为这第四个维度所做的铺垫,就是从用户身上掏出钱。掏钱是很赤裸也很实际的商业问题,商业化的过程中,变现过程可以延后,但不能没有。
价格可以很低,比如广告点击,比如佣金抽成。哪怕零点几元,也是定义出了价格。有价格就有收入,就能增长,就能改进。不论价格是什么形式,它都说商业最基础的因素。
互联网行业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先获得足够的用户量,再培养用户习惯(忠诚度),最后思考商业变现。很多企业都倒在最后一步,变现乏力甚至无法变现。实际四个维度并不是层层递进,没有因果关系。换一种方式思考,就是产品没有价格这一因素。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它都能以此四个维度决定,它就是我们的商业分析框架。
举个例子,小区门口有一家老王烧饼铺,生意兴旺。假设你是一位商业分析师,你会怎么分析老王的烧饼铺呢?
老王的烧饼铺,用户和客流是受地理因素影响的,辐射地就是小区周围,也就是说客源有限。烧饼这种早餐,不管小区爷爷奶奶还是白领,每天早上都可能购买,对吧?满足高频的要求。只要老王的烧饼味道好,小区住户们不会排斥,那么忠诚度能保证。更昂贵的价格?对不起,烧饼真的很难卖贵。
老王拥有的优势是高频和长久,劣势是客源和客单价。再深入想一想,应该怎么解决客源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开分店可不可行?越多的分店意味着辐射更多的地区,那么客源,以及潜在客源,就上升了。
我之前是传统商业思维前提。我们从互联网的角度去思考,哪里有更多的用户?那就是拥有流量入口的几款APP了。用公众号推广?用大众点评吸引用户?加入O2O平台?这些都是方法,靠谱与否就需要深入分析了。
我们把四个维度列举一下,做出一个矩阵,就更清晰了。
试着填一下?读者们可以拿出自己所属的商业领域,思考哪个是自己的弱势,哪个是优势,哪一个方面能够改进?
因为框架足够简单,所以容易掌握。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