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第一次正式将“新零售”概念,现在被认可的解释是,“新零售”代表着未来电商与实体商业的最大趋势——线上、线下走向结合。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一种精准化、体验为主的模式,用更流行的说法——就是“完成一次消费升级”。
说到消费就不得不提菲利普·科特勒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从问题认知→到搜寻信息→到评价备选方案→再到购买决策→最后才会购后,然后评价”这个完整的消费流程。那么如果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维度来思考新零售呢?接下来就为你转述。
首先、互联网从技术层面提升交易效率后,却无法更好地帮助用户做决策
以前,当谈及零售,只有电商是唯一的主旋律。电子商务的爆发,是对效率的追求。我们看到的线上对线下的极大冲击,本质上,是高效率运营模式对低效率模式的打击。这是互联网作为工具,于是,线上商业形态称王,线下趋弱。
但在交易中,有一个关键节点就是“交易决策”。决策前,用户累积需求、筛选供给,需求的累积基于社会背景和个人主观感受,筛选供给则是商家竞争优势的最终展现。
以电子商务为例,通过各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将商品的形态最优展现,等待用户决策。互联网完成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快速降低用户“决策点”前后存在的筛选成本、交易进行成本、信息传递成本等。
但是当模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由于效率提升带来的信息过载却使用户的决策难度开始上升。消费者开始依赖搜索引擎,依赖各种推荐算法,人们已经开始无法处理自己原有的需求。
因此,诸多的内容电商寻找到的路径就是通过提供优质内容,期望吸引用户并帮助其做购买决策,完成转化。但转化效率始终是一个待考的难题。内容的产能、质量与匹配的精准性之间像三权分立般相互制衡。如果我们不谈“电商”,只聊“内容”,今日头条为用户聚合了足够多的内容,但它真的做到了精准匹配,影响心智了吗?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同理,内容电商的内容一定是有价值的,但这种价值究竟能发挥几分,却是一个大问号。
如今,电商已成为标配,或许“用户的购买决策难题”将是新的机会与方向。
其次、新零售机会:影响用户决策,降低决策难度
那么线上线下走向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影响用户决策、降低决策难度?
总结下来,大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科学家”的做法,一种“哲学家”的做法。
“科学家”的做法即用大数据算法告诉你,其实你是这样想的,你是这样的人,我比你还要了解你自己。一定程度上,这会有所帮助,但不断发展下去带来的则会是一种虚无,交易中唯一的乐趣“决策快感”会逐渐消失。
“哲学家”则是更能“掌控消费者心智”的做法:引导你的需求,在无形中影响购买决策。
在经济发展的下个阶段,主流消费价值观的权重将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风格走向细分与多元。在不同风格下,决策方式完全不同。比如年轻新兴人群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概念与体验成为他们的购买对象,就像无印良品所做的,它标榜的是一个人群的风格与特征,而非单个商品的标签。
线下,可能会变成一种品牌塑造方式,通过空间、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直观感受,无形中传递品牌的文化、价值主张、生活方式,自然地对用户进行筛选或者教育,完成对用户心智的占据,从而影响决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线下可以做更多降低用户决策难度的事情。
在国内外,这种以用户体验为主的概念店不断出现。近日著名的彩妆大师芭比波朗(Bobbi Brown),她以创意顾问的身份和美国百货公司合作推出了概念店JustBobbi。这个概念店内将会售卖能反映她的美学和生活方式观念的化妆品、牛仔裤、T恤、球鞋和配饰等。
最后、从能否降低决策难度判断项目价值
因此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新零售”模式:在线上需求收集、产品设计和呈现方式阶段,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线下通过体验店进行品牌内涵和生活方式的传递,让消费者产生憧憬及信赖。随后交易再次通过线上完成,对接后续供应链及服务,同时连接消费者及消费数据,完成信息流转闭环。
遵循这样的逻辑,在判断项目的本质价值时,降低消费者决策难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项目能否降低用户决策难度?能够降低多少?背后的成本能否cover给用户提供的服务?
而比起在线上毫无门槛地浏览一个个信息量爆炸的页面,一个线下线上联动的整体呈现方式,或许对用户来说更直观、更有感知。能真无形地影响用户决策,也许才是新零售的最高境界。
以上就是从消费者决策环节对“新零售”的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