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方法论都懂,却还做不好产品?
所谓的好产品无非是让用户感觉好,这种感觉不仅仅包括看起来、用起来及带给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如何,而决定是否成为好产品往往是后二者。
现在越来越多的职场人认识到产品的重要性,转向做产品相关岗位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很多都是网上搜索一些产品经理相关内容或者听了几个大咖的专场分享就开始做产品了。结果做出来的产品成了四不像。除了一流的互联网公司有一整套的产品体系学习方法外,基本上其他各个公司自己会自己摸索和沉淀一套产品论。
在一个互联网公司里,谁都可以聊了几句,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发表几句观点,自然就产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现象。回想起之前种种事项发现,很多人都是听了道理不少,但依旧做不好产品。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做事!我们不缺乏正确做事的方法论,而是具体落实在工作中举一反三的能力。
今天说到“精益创业”可能不是最新的词了,但却没有多少产品人可以利用好它。一起先来聊聊究竟“精益创业”讲的是什么?
一、最小可执行产品:所做的产品在每一个时间截点内的功能都是最小的。
无论你是一个平台产品、一个混合式综合产品【可能是资源+平台】或是一个服务产品【一种服务】,起步时都需要去冗余,它区别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需要做大量的调研、撰写相关文档。能够直观的被客户感知,最快提供验收,确定产品功能是否切实满足需求。
遇到问题:如果每个功能/部分都重要怎么办?
举个例子:一个教学运营平台产品,假如你是产品经理,如何分析它的“MVP”(最小可用产品)?
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先想哪些功能是可以砍掉的。教学运营平台目前有视频学习、讨论区、在线练习、考试、群聊等诸多元素,列出所有元素做加减题;砍到最后不能砍了就是教学运营平台的MVP。
所以说,做最小可用产品的设计时,可以先考虑什么不做,而不是什么要做 。如果最重要的功能很大,可以对功能进行拆分,拆分依据可以按场景、条件、业务逻辑、流程进行,将大功能变成小功能点,再筛选删除,留下来的就是最小可用产品。
二、前端客户反馈: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取真实的意见。
产品经理确定通过反馈渠道了解关键信息,保证每项功能都是基于客户反馈,一切活动围绕真实需求而进行,而不是拍脑袋决定。
遇到问题:调研用户、反馈信息周期过程怎么办?
这里注意区分“用户”、“客户”的区别,他们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可能不是。要建立与用户直接沟通的直连渠道。
三、快速迭代:对反馈意见以最快速度调整产品,融合到新版本中。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变化快速,产品研发无法一次性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而是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迭代不断让产品功能丰满,为了赢得竞争,所以迭代速度至关重要。
1.遇到问题:快速迭代过程中,几个阻碍性因素?
项目化运作;新的功能点/需求提出后,公司根据目标组建项目团队,由团队成员共同去完成任务。结项后人员回归资源池,若再出现新项目,再根据项目需求对人员进行安排。因为团队不断变化,成员总处在磨合期,合作默契及工作效率受影响。并且由于项目频繁启停,各部门人员以任务为导向,只考虑自身岗位任务,不考虑后续服务,产品的延续性、继承性就会存在严重问题。
2.产品的体验&测试;很多公司不注意产品体验&测试,或有些团队只关注产品本身的BUG,不理会用户需求,所以最终出现的产品严重偏离用户需求。
3.区别项目与产品;
首先,项目具有临时性的特征,为确定性目标组建特定团队完成特定任务结果。产品则具有长期性,各版本会持续更迭衍生,除非不再有用户使用。
其次,项目主要是面向客户,需要双方签单,以客户满意、结款为目标。产品则是面向用户 (最终使用者),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第一目标。
最后,项目具有明确需求即解决甲方任务。产品则是面向众多用户。这里要提的也是大家对自己的定位,你是要做产品经理还是执行功能经理。
懂用户需求,知道如何设计,不一定能做好产品。 懂得很多产品理念,学会了很多设计方法,也知道如何洞悉用户需求,不代表就能做出好产品。
所谓的好产品无非是让用户感觉好,这种感觉不仅仅包括看起来、用起来及带给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如何,而决定是否成为好产品往往是后二者。 价值感带来的是超出预期的体验,超出预期是产品带给用户的额外体验,这种感觉会让用户产生情感认同,从而愿意深度甚至长期使用产品(注意:某一场景下带给用户的认同感)。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