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在做运营的时候,一开始总想着套用各种运营方法论或者各种运营模型,想着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去借鉴,甚至是照搬照抄,其实这个是大家在做运营的时候一个很大的误区。
这种习惯会导致下面三个问题:
第1、会导致思维惰性:懒于思考,对方法论产生依赖。比如一到要写运营方案或总结时,就去百度或者问同行找可以参考的思路和模板。直接后果就是,你的思维方式会被限制在寻求外援和模板思路的框架之下。更何况,没有100%可以套用的方法和模板。
第2、会导致思考受限:运营是要有发散性思维的,如果对运营方法论认知不到位,很容易限制你的思考。比如大家都知道在做用户运营的时候遵循金字塔模型,要做用户分级。很多人会纠结头部用户、腰部用户和尾部用户该怎么去定义?老用户、新用户、活跃用户、沉默用户、流失用户有没有通用的标准?等等,其实诸如此类的问题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你所有的划分方法和定义标准都是要结合你运营的产品实际情况来进行的。
第3、会导致本末倒置:拿到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运营项目,直接去考虑具体的手段,缺乏系统化的思考。其实,每一种手段和策略都会对应深层次的逻辑和思考,一定是围绕一定的目的来进行的。比如滴滴、饿了么的补贴大战是手段,他们的背后的逻辑是:用户认知——试用——利益——养成习惯。如果有其他更低成本的策略能够达成这个逻辑,想必他们也不会采用疯狂的补贴手段。所以一定先是背后的逻辑的思考,再是具体的策略和手段。
那么问题来了,在做运营的时候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直接套用方法论或者模型呢?超哥认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方法论的一般性原则,他是基于大量运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共性方法的概括和提炼。
首先,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多特殊性,大家运营的产品存在很多个性化的因素,如产品的背景、出现的时机、模式、用户群体类型、用户心理、资源的丰富性、人员的能力水平、资金的投入、竞争环境等,所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一般性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运营是精细化的,很多细节会决定成败,有时候并不是关键的运营策略带来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很可能是一个无意识或者尝试性的举动在不经意间触发了显著的数据效果。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所运营的产品存在太多未能全面考虑进来的个性化的因素,而在多次尝试中恰巧让这些个性化的要素做到了最佳匹配,这就是为什么做运营要能够快速试错,不断总结优化。
说到这里,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用所学的运营方法论?
首先,对于运营理论或者方法论的学习使用,要避免出现以下两个极端:
第一种极端是:陷入这些理论的条条框框中去,限制了你的思考;
第二种极端是:以篇盖全。
其次,要学会使用“点化”技巧。
比如,在做社区运营的时候,对于已经结束的活动帖子,很多人习惯性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让帖子沉下去,另一种是直接关闭帖子。但是这两种都不是最好的方法,类类分享过一个方法就是活动结束时候修改一下标题,加一个前缀【活动已结束】或者【活动完结】,对于这些细节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这就是阅读和学习“点化”作用的思考和应用。
另外,学会给理论扣上一个属于你运营场景的帽子。比如,当我们看到营销学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之后,我们至少应该有两点启发:
第1点、直接性的指导:我们在对产品的营销推广中要遵循这个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而不是至始至终都采用相同的营销策略。
第2点、延伸性的思考:对于生命周期这个概念,你是做社群的就可以扣上社群运营的帽子,如社群也存在生命周期;你是做运营推广,可以提出热点或者推广的热度周期概念;如果是用户运营就是要延长产品的用户生命周期,这样延伸思考更有利于把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一句话:运营的道是相通的。
每一项运营策略或者具体的运营工作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这件事最终目的是什么?做这件事的效果如何去衡量?对目标能够产生多大影响?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更优策略或者更好的手段?而且这种深入性思考一定要成为潜意识,习惯性的行为。
然后,在拿到任何一个产品或者运营项目,首先要考虑项目背景、目的、目标、影响因素、关键策略、具体手段,以及对人、事、财、物(资源)、时间的合理协调和安排等等;还要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我们在做公众号运营的时候,对于文章阅读量指标,我们需要考虑标题、内容类型、内容长度、内容形式、排版风格、转发量、推送时间对阅读量的影响。另外转发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一次推送单篇文章和一次推送多篇文章对阅读量的影响,头条和非头条的阅读量差距等。
总结一下,做运营无论运营什么类型的产品,上层思路都是相通的,一定是思路比方法重要,先有思路,再有系统方法,思路明确了,方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时做运营要多读书,读不同种类的书,同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现有的任何运营方法论都是可以去质疑或者被推翻的。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