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运营缺少产品经理的专业视角,把控产品的根据主要来自用户的反馈,数据的精细分析,增长需求,以及积累下来的运营理念。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好运营”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怎么算“好运营”呢?无非是:用户教育成本低;所见即所得;营销支持到位。串联起来的意思是“用户可以清晰便捷地参与产品体验,满意,并适当乐意地参与了互动和传播”。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聊聊运营如何参与到产品的把控。
首先,要从用户教育成本方面参与
教育成本,实际上就是新用户的成本,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从用户角度做产品定义
在宣传时,我们容易将产品的专业概念和传达给用户定义混淆;或者在产品的宣传文案里罗列技术性功能,文案立场的考虑要慎重,否则就无法第一时间激发用户了解的兴趣和想象。
第二层,是用户对产品预期
产品在设计理念上,尤其是核心服务是否直观的体现,符合宣传预期。
如果你不是行业的唯一生物,那么制定规则的时候要慎重:请勿将规则创新当做产品创新,反而让用户产生不适。
第三层,引导首次体验
在理念上体现为是否有足够的内容、数据和及时的响应,对用户传达产品的活跃度,高效率。
其次,是所见即所得
指的是产品的服务体验足够明显,即需求满足。
如果回归到运营层面,注重两点:
第一点,覆盖度和体验度:覆盖度的缺失可能给新用户带来致命的逆向心理,就要通过数据去跟踪这类行为的比例和路径,产品上做引导、推荐等,并优化点击使用率,降低因为覆盖度导致的用户流失;体验度表现在通过手段来优化可能引发用户中断服务的环节。
第二点,需求的挖掘:譬如电商平台的商家端,一开始只有上下架、编辑管理、财务结算等功能,而后随着用户数增长,就需要挖掘商家的营销需求,可以对买家分层、灵活的促销支持等。
最后,要说营销支持了
这应该是运营提的最多的需求,涉及的类型较多:互动、积分、分享、邀请、活动等。
从运营的现状可以看出,现在很多标配的营销功能已经没有红利了,不是放个入口就能数据就蹭蹭上涨,你还要学会与场景结合;
另外提需求时,充分了解技术的难度和周期,维持核心规则的前提下,多考虑第三方工具和折中方案,甚至通过第三方引入增加合作资源。
还要有一首写文档绝活,因为技术或者是产品,有时候并不能充分、时时了解营销产品的关键意义,就需要有对应的说明文档。
说到这里,那运营和产品又该如何配合呢?
第一点,做到能力均衡和同理心
运营要了解产品原理和流程,要主动研究体验产品细节的精神,提需求的时候采用有理有据,而非一问三不知。产品经理要熟悉在营销环境下,用户行为的变化等,双方能力平衡的时候,才能有同理心,降低沟通成本。
第二点,利用产品文档
产品经理产出完整的产品迭代功能、参数说明,运营需知晓查看,一方面清楚产品的优化程度,对应不同的推广计划、宣传文案,应对用户沟通;另一方面,不会提无谓的运营需求,并产生需求变更的口角。
第三点,多做需求评估沟通
当需求数量过多,优先级无法统一时,就需要有需求的沟通例会,来达成一致。
第四点,商定好沟通方式
产品经理除了默默看数据外,可以听取运营的反馈,针对运营问题主动提产品的改进意见,和自动化的产品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甚至形成例会文档。运营收集到的用户反馈和问题总结,务必以文档形式呈现,双方约定文档的格式。
第五点,是要有KPI思维
提倡在良性的环境下,了解对方的KPI或目标,相互推进。
譬如产品经理的KPI之一是降低用户流失率,从运营角度,在无服务页面增加其他服务入口,而非单一文案,既可以降低流失率,还可以提升业务数据,产品经理也乐意参与。
最后,运营和产品彼此非作恶,只是对产品疼爱的方式不同。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