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投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做法和看法。早期的风险投资一般是在上市前4~6年,甚至更早进场;成长型的投资基本上是在上市前2~4年内进场;PE则是上市前一两年。时间当然是越短越好,但它们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在调整过风险以后,对投资利润的成长标准基本都在每年7%(指的是获利成长率而不是指公司的成长率),公司要成长得更快才能给投资人这样的获利率。
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以以此为准来想象自己被投的命中率,并了解为什么投资人对价格是比较敏感的,因为他们要增加自己的回报空间并控制风险。
那些被VC错失的公司
很多VC(风险投资人)认为能够挖掘风险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不同意。风险任何人都能看到,但什么风险是值得冒的,什么风险是可控的,什么风险是不能冒的,要花多少钱的代价、给多少的估值来承担这类风险……每个人的判断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项目成功,有的项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雷军曾讲过一句话:“一个项目不投的原因可以有十几个,但你投它的时候要想清楚,有没有一两个足够的亮点能够掩盖其他所有的缺点。这一两个亮点能让它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最后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企业。”那一两个亮点是什么?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将决定一个投资者是否能成功,也决定了创业者能走多远。
其实创业者是比我们聪明的,至少他站在第一线,看到的比我们看到的多。因此,VC应该帮助创业者把事情想清楚,但最后的决定权、结果、功劳和光芒应该是属于团队的。
我来启明之前,2005~2007年曾在美国BVP风险投资公司工作,这家公司曾成功投资过Skype、Pinterest、Linkedin,赚了很多钱。但公司网站上却有一页专门罗列了那些它们没有投资的公司,以及这些公司后来的表现。比如苹果电脑,当时估值6000万美元,合伙人说太贵了;eBay,BVP一位最成功的投资者认为这家公司就买卖一些钱币、邮票、漫画书,“开玩笑,这不是一个大市场,太容易了,一定要Pass”;联邦快递,BVP另外一个合伙人Pass了七次都没投;谷歌,BVP一个合伙人的大学同学甚至将自己家的车库让给两位创始人创业,但当他的同学跟这位合伙人提起谷歌项目时,合伙人想了一想说:“你有没有办法绕过车库不会遇到这两个人?”Paypal,BVP看了这个团队以后,因为这个行业极可能要面对政府规范而望而却步,结果四年之后Paypal被eBay成功买走……
这些VC投资人都非常聪明,当时他们没有投这些企业也有很好的原因。这就印证了那个道理:对于风险的评估,每个人看法不同。如果你不了解被投的公司,会觉得他们的分析和判断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一名好的VC投资人不需要创业企业能打全垒打、本垒打,也不希望这个公司将来是伟大的公司,只要确定能赚钱才是非常可靠的。
你能说VC投资人的方法是错的吗?不是,他们都是非常成功的投资者,这个方法本身一定能赚钱。而正如每一个VC都有不同的方法去成功,每个创业者也一样,创业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法。有的人要做大市场,如此一来,跟巨头的竞争是必然的;也有的创业家寻找巨头们不注意的地方慢慢做,赌对一个市场,将来也有机会。两种方式都能成功,关键在于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小企业价值成长误区
很多小企业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一些价值的误区。
误区一:思维误区。一般来说,缺钱的企业是两种:一是发展资金缺乏,二是生存资金缺乏。企业面对资本市场不应该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而是做哪些事情需要多少钱,这个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误区二:不缺钱的企业就是好企业。没有贷款的企业是不是好企业?面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做得慢,赚钱就够了吗?不会花钱的企业是做不大的企业。资本到底是帮助企业还是害企业?拿车做一个例子,优质的油当然是资金,可是什么驾驶员在开车、GPS是不是准确、本身的架构是不是合理合规、发动机与变速箱是不是够强,这些都很关键。如果这个车不稳,加了太多油是否反而害了这个公司?
误区三:好产品就能造就好企业。没有一种产品或者说技术能养企业一辈子,此外,好的企业不见得有最好的产品。比如说麦当劳、立顿,奢侈品很多的原材料其实不值多少钱。因此这个观念也不见得正确。
误区四: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我不完全认同,从小米的例子来看,产品一开始是不是最好的并不重要。好产品完全可以是不断改进出来的。雷军甚至认为KPI也是不重要的,因为当重要的产品一出现,用户自然会尖叫、介绍给他的朋友,企业只要做到这两点,KPI一定是漂亮的。
误区五:好企业最重要的价值是资产、利润和规模。投资人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其他都是可以被复制的。雷军曾说,先做人再做事,怎么做人也是企业做强最需要的力量。
读懂投资人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