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拐点浮现
今年来,丰田汽车被美国打压得灰头土脸;民怨载道的高房价终于迎来了最严厉的房地产新政;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以员工普涨工资而“圆满”收场…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拐点。
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过去10年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驱动力量--出口、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口方面欧美依靠透支消费的虚假繁荣被金融危机无情刺破,导致国际消费市场萎缩,而在美国,打压丰田只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要重拾实体产业发展的众多贸易保护的一个典范,这两种趋势都将使国际消费市场逐渐对中国关紧闸门。
国内方面富士康加薪是民工荒大背景下劳动力价格必然大幅度提升的缩影,而人民币升值压力,人口、土地、环境等红利的减弱,种种的不利因素必然导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下降。中国工业化经过10年的掠夺式发展也已经进入中后期,大部分基础性原材料产销量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1/3甚至一半,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高房价正在遏制着城镇化的进程。最寄予厚望的国内消费市场由于社保体系的不健全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短期内难以堪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单纯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持续。
可见,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拐点期,并不是说经济增速会快速下滑,但是经济结构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量的传统产业,必然要面临产能过剩的激烈竞争。
温室企业如何如何应对拐点
过去的10年,是机会无限的10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机会无限的大温室中,催生了一批高成长的企业。抽取两个具代表性的行业为例,钢铁行业2000年钢产量是1.2亿吨,2009年达到5.6亿吨;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200万辆,2009年超过1300万辆,增速都是超乎所有人的预期。过去10年,钢铁行业的投资就很少亏损,甚至出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回收成本、当年赢利的投资神话。
10年繁荣大潮中一再上演的这种投资神话掩盖了市场经济残酷性。面对拐点期的中国经济环境,如果我们的企业没有警醒,依然沉迷于温室中幻想着“涛声”依旧,恐怕前景堪忧了。
面对将临的拐点,我们的企业必须克服发展的“路径依赖症”。
一要克服机会主义,面对拐点期,更需要聚焦主业,尽快形成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避免过度多元化。联想的多元化波折、华为因为专注的成功、万科因为聚焦的发展,都足以说明,在中国,过度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往往不是机遇而是陷阱。
二要重新明确或调整业务价值定位,围绕着独特的价值定位,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粗放的同质化竞争,必然的结果是利润的不断摊薄,以至于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三要转变增长方式,产能过剩必然面临着产业格局的大洗牌,并购整合是拐点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要明白“强”比“大”在拐点期对企业更加重要,克制不合时宜的增长冲动。诚如迈克尔·波特所言,在所有影响战略的因素中,增长欲望对战略负面影响最大。
四是要加速培育核心竞争力。对拐点期的中国企业而言,尤其要重点关注三项能力的建设: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