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企业来说,在设法省钱、解决问题、创新或者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时候,共同创造就成了他们密切关注的焦点。通常,设法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人协作以创造价值是一时兴起的结果。少有企业能全面理解共同创造的范围,以及实现的手段。
“人们看待共同创造的方式往往非常局限;他们觉得这是在超市里查看存货,或组装宜家家具之类的事,但其实这个概念比他们想的广泛得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营销学教授阿德里安·佩恩(Adrian Payne)说。他引用了无数的示例证明企业运用共同创造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共同创造,层出不穷
知名品牌运动鞋制造商(比如耐克和阿迪达斯)让客户在线共同参与鞋子的设计。技术巨头苹果公司将其App Store里应用程序的设计工作高效地外包了出去。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鼓励乘客一起处理垃圾,请他们在下飞机之前进行清理。
当英国乐队Radiohead在2007年率先将其专辑《彩虹之上》(In Rainbow)以乐迷自主定价的方式在网络首发时,这种开创先河的共同定价方式在音乐行业引起了轰动,也证明了消费者自主定价也能让商家有利可图。
而IBM也在放弃500多项软件专利,向外界开放源代码的同时,成为了一名开拓者。
佩恩解释说:“共同创造是个总称,涵盖很多不同领域,但大多数人将其与联合生产或让客户参与设计联系到了一起。”
事实上,据他说,最近推动共同创造的动力来自于想要更多参与机会的客户,这一趋势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作用下正加速蔓延。
在企业内部,通过这种做法取得竞争优势的潜在可能尤为诱人。佩恩说:“一旦企业了解这种做法的适用范围,人们就开始对共同创造的潜力感到非常兴奋,”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共同创造的机会。
创新框架
佩恩与Pennie Frow、Suvi Nenonen和Kaj Storbacka这三位同事共同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从这种临时性的流程中总结出某种架构,并最终得出了一个创新框架,这一框架能让人们进一步思考共同创造的可能性。该框架极大地扩展了相关的领域,揭示了共同创造的12种方式以及背后的动机。
该框架所揭示的12种共同创造的形式包括流行的联合生产和共同设计,以及上文提到的联合定价、联合外包和共同清理。揭示的动机包括获取资源、强化客户体验和承诺、创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加快上市时间、新兴战略和节约成本。使用该框架的管理者必须考虑共同创造的对象、层级以及参与手段。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