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互联网 其它 文章
产品经理三种必备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产品经理必备,甚至可以说是需要掌握的第一能力,因为在跨职能的工作中,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产品管理系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对于许多产品经理朋友来说,或许认为沟通能力就等同于语言沟通,但是,我认为,这只是看到了产品经理沟通能力中的一种,其实,产品经理的沟通能力可以分为三种,在本篇中,我就简单聊聊这三种能力都是什么以及作用都是什么。

第一种沟通能力:脑袋瓜子。

我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的时候,肯定会不满,你这是什么意思,是说产品经理的脑袋瓜子不好吗?

我可没有这样的意思,我自己就是做产品的,要是这意思的话,这不是把自己也否定了吗。

我的意思反而恰恰相反,就是因为有很多朋友的脑袋瓜子太好,才造成这种沟通能力的欠缺。

我来举个例子,比方说你现在要规划一个新产品,同时你又是在这个领域中深耕多年,有非常多的经验,因此你认为这个新产品在你看来是小菜一碟,于是,很快的就拿出了新产品的规划。

然后你就考虑要立刻交付给高层去审阅、批准并开始执行。

不过这个时候,我可能会对你喊“停”,为什么呢,很简单,我希望你能够让自己的热情冷却一下,然后重新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一次自我审视,甚至可以尝试自己推翻自己的成果,换个思维,换个角度来重做一次产品的规划,然后继续推翻,再来一次。

只要在可控的时间范围内,尽量多的不断重复以上的过程。

有朋友会说,这不是有病吗,我说,还真不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来简单说一下,作为产品经理,对自己的产品都是富有激情的,因此,往往是带着激情去做每一个工作,但是我们又知道,人在激情之下,往往会很容易失去清晰的判断,或者说,很多时候会对有利的因素看到很多,而对不利因素看到很少,甚至就是直接忽视,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被你华丽的忽视了,或者看到了,也判断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根本原因还是你的焦点被自己期望的产品尽快通过、执行直至成功的目标所吸引。

因此,这个时候,我个人的建议就是上文提到的,冷静、推翻、重做。

那么,这属于什么样的沟通能力呢?

我认为这是“自己和自己的沟通”,或者高大上点说,这是“灵魂的沟通”,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来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这种沟通能力的关键点就是要永远告诫自己:我在产品管理工作中做的每一个工作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做到更好。

具体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每做完一个工作,你最好都问问自己:这样做真的行吗?

第二种沟通能力:笔杆子。

在规范的PMS中,所有的工作都是由文档来推动的,因此,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能把这些相关的文档按照规范写清楚、写到位,让内外部读者能够看明白,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大大减少交流成本的。

但现在很多产品经理其实在笔杆子上的能力并不到位,有好的想法,但是就是写不清楚,要么写的少,要么写的多,写的少了,团队成员麻烦,写的多了,自己也感觉麻烦。

两点原因造成的:

1、企业对相关文档的撰写缺乏规范要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不会有流程管理人员这个角色。

流程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企业各个流程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

这个角色其实并不需要常设,只需要在企业实施某个流程的一段时间内设置就可以了,一旦流程稳定运转起来后,就可以取消了,当然,这个周期是多长,没有标准,关键看体系什么时候稳定。

我记得我以前在一家公司,在实施PMS的时候,就专门设置了四个人的一个流程管理小组,日常的工作就是审核我们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如果流程不规范,成果不标准,那么,会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我们改正。

2、产品经理自己没有重视起笔杆子能力的提升。在撰写能力上,不是说你写的多了,这能力就水到渠成了,只能说写的多了,养成的是你的撰写习惯。

如果这种习惯是好的,那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这种习惯是糟糕的,那反而会对能力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毕竟改习惯是最痛苦的一个过程。

这种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按照企业规范(前提是企业有规范的话)多练,不要指望通过做产品进行训练,哪才能练几次,还得靠自己业余时间模拟训练才行。

第三种能力:嘴皮子。

在传递产品理念、目标和方向的过程中,产品经理通常被比喻为“传教士”,言外之意就是产品经理在这个过程中,要用不断的语言交流去说动老板、说服团队,让他们去支持你的产品想法。

不仅如此,产品经理有时还需要和客户沟通,和供应商沟通,和经销商沟通,甚至在一些产品的发布会上,产品经理都需扮演主要的角色。

因此,如果产品经理没有一个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工作几乎是无法完成的。

我见过很多产品经理有想法,也能把产品想法落到纸面上,但是一到用语言来说明的时候,就说不清楚了,不是说不到重点,就是废话太多,让老板和团队成员们很郁闷,这货到底想做什么。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产品经理简单的认为,能写出来就能说出来,顶多就是把写出来的东西用PPT整个思路,然后不做任何准备就上场了。

事实,写出来和说出来是既有联系又有很大不同的两种沟通形式,写出来只是把你在脑袋中的想法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而说呢,则需要把书面文字转换成语言文字,高级点说,这是一个翻译的过程。

我们知道,翻译界对翻译有三个标准:信、达、雅。

我觉得这三个指标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把文字变语言这个过程中的参考。

信:就是指在转化的过程中,所有最终要呈现的语言要精练,要能体现出要表达的文字主旨。

达:就是指在转化的过程中,所有最终要呈现的语言要达意,要能切入重点和听众关心的话题。

雅:就是指在转换的过程中,所有最终要呈现的语言要专业,要能针对不同听众的情况熟练运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说明。

通俗点说,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绝对不是贬义,而是嘴皮子锻炼的方向。

最后,总结一下:

脑袋瓜子实现的是产品经理”想清楚“,这是自己和自己的沟通;

笔杆子实现的是产品经理”写明白“,这是自己和文字的沟通;

嘴皮子实现的是产品经理”说到位“,这是自己和语言的沟通。

从工作流程上看,是“想清楚“-”写明白“-”说到位“。

从训练难度上看,由易到难,是”说到位“-”写明白“-”想清楚“。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143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