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一个企业对未来的恐惧

 作为中国佛教主流一脉——禅宗的始传大师,菩提达摩(Bodhidharma)传授的禅宗心要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佛教。

  少林寺达摩院是菩提达摩祖师修禅练武的地方。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这里是少林寺最高等级的武学研究机构,和方丈玄慈同辈的玄字辈僧人有30多人,只有8个人有资格进入达摩院。

  武艺最强、悟道最深是硬性指标。

  近期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探索人类科技未来的实验室——“达摩院”成立的消息轰动业界,光看这样的命名,足见马云在科技驱动方面的雄心壮志。

  如果用比喻的方式,那么简单来说,阿里巴巴达摩院是这样的:

  1高僧:在列高僧名单及纳贤计划

  超一流的顶尖科学家团队。13位院士、科学家包括两位中科院院士、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七位IEEE Fellow(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出现在达摩院目前公布的学术咨询委员的名单。另,初期计划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2功德:做功德与社会价值

  前期,未来三年的千亿元投入;

  未来,可预见的数以万计的商业(主要针对技术型创业企业)、社会(针对普通老百姓)、时代(区域经济及GDP增长)价值。

  3参悟:习武和修德的过程,按照管理三段论来说,    

  资源—

  清晰的组织架构:阿里巴巴达摩院的三大主体:一在全球建设的自主研究中心;二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的联合实验室;三全球开放研究项目-阿里巴巴创新研究计划(AIR计划);

  数据化投资计划:未来三年的千亿元投入;

  目标—明确的战略构想:阿里巴巴未来二十年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模式:“Research for fun”和“Research for profit”;

  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下一代人机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

  路径—行动与计划:今年3月阿里巴巴“NASA”计划,有报道称,“达摩院”是承载“NASA计划”的实体组织,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地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并在北京、新加坡、以色列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初期计划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超一流的科学家团队,天价投资和战略规划,这些确实能聚焦关注,但追根溯源,是“马云认知”成为了那个真正撬动聚焦杠杆、掀起业界浪潮的关键点,这或许也是一个顶尖企业对未来的恐惧和敬畏之心,而背后的跨时代、国界、行业、领域的价值排序和认知水准,值得管理者们好好学习。

1.“马云认知”是核裂变和核聚变

  虎嗅网评“马云没有让人失望”,的确。没让人失望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个重大决策,更是“马云认知”。

  如何理解“马云认知”?

  首先,马云个人的认知高于很多企业家甚至是一众企业家的总合,说以一顶百也不为过。

  第二,企业重大决策需要的认知,涉及的战略、目标、计划、途径等等一系列深入而细化的步骤和条件,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以这里的“马云认知”并非其个人的认知。

  达摩院这样一个重大决策,就马云个人认知而言,是关键人物在关键位置的关键决策,就阿里巴巴集团来说,是1(马云个人)+1(阿里巴巴决策层和外部智囊团)大于2的结果,这是巨无霸企业通过行业撬动作用,影响众多领域和多片区域、甚至国家经济走向的能力,是认知、管理、决策领先的结果。


 对于大部分初创互联网行业的CEO人来说,顶尖的认知引领是有必要的,而这样的认知引领如果来自马云这样量级的人,就不仅仅意味着思想上的升级。

  对互联网行业(包括电商、云计算、科技经融等细分领域)来说,达摩院成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品牌效应、营销模式、架构组织只是基础,实打实的就业、商业、发展机会才是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按照马云演讲中的说法,他需要达摩院有自己的盈利能力,有一部分必须是for profit,那么,在达摩院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有多少企业、优秀的科学家及其创业团队能搭上达摩院的顺风车,走上自身发展的快车道,就看这些科学家和创业者们“和土豪做朋友”的能力了。

  当然,商业世界讲究势均力敌和等价交换,认知或者潜能,总得有一样要与达摩院匹配相当的,才能攀上阿里的这位皇亲国戚。

  如果要用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喻来形容“马云认知”的话,那就是核裂变与核聚变。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裂变。

  这个非常大的原子核就好比阿里巴巴集团,这些分裂后的原子核就好比是湖畔大学、淘宝天猫等电商系、阿里云计算技术系等。

  而小的原子核放出中子和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发生核裂变,这就好比阿里集团内部各个三级子品牌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作,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共赢共存、竞争和淘汰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BAT中普遍存在,或者说,在规模化的大企业中,孵化子品牌、产生新元素、子品牌之间相互作用、子母品牌互哺、子品牌的再孵化都是很常见,就好比腾讯十年前就提出的“花瓣形”扩张模式,借力QQ广泛开枝散叶,通过布局新闻资讯、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业务来全面覆盖垂直领域,这在当时成就了腾讯从QQ即时通讯服务商向门户互联网服务商的顺利转型。

  3Q大战后,腾讯开始反思自己的商业模式。2011年初,腾讯邀请了数位专家学者展开系列讨论,连续举办“诊断腾讯”研讨会。作为领导人的马化腾场场必到,据说还写了满满的笔记。

  2011年6月,在腾讯召开的“开放大会”上,马化腾公开承诺提供开放的平台与开发者合作共赢,分享上百亿的市场空间,并说“用户是否喜欢开放平台,归根到底还是看应用是否受欢迎。目前,我们内部有很多业务都存在竞争,今后竞争会更加激烈。”

  事实上,腾讯最大的成就应该归功于自身“核裂变和核聚变”之后的认知升级,不止是马化腾作为领导人个人的,更是整个企业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认知升级,外在表现出的就是爆表的战斗力。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要么和最强的高手过招,要么以投资的形式助力创业团队的顶尖之路,认知-实战-认知升级-实战,接近20年的发展,到今天市值2000多亿,腾讯才成为了腾讯。

  而核聚变呢?是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时放出巨大能量。这就好比达摩院的建立。在阿里内部发展到了一定时候,对技术驱动的需求从渴望变成定位下的趋之若鹜(以电商为切入口到九年前定位的数据驱动公司),从屡尝甜头(比如阿里成全球云计算收入增速最快的公司)和建立B端(独立科研)的为己所用,到最大程度的商业转化。这是马云认知才能触及的高度,甚至几乎可以说,随着技术实现和想象力的攀升,这样的格局几乎不存在天花板一说,因为每触及一个天花板,就会被自身认知和发展不断超越。

  那么Think big究竟可以多big?

  马云说“在二十一世纪,要成为了不起的企业,必须解决了不起的问题,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必须解决伟大的问题。”

  但是往大看,马云的野心远远不止这样一个达摩院,正如他自己所说,“阿里巴巴未来二十年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为世界解决一亿就业机会,服务跨国界的二十亿人,为一千万家企业创造盈利的平台。”

  这意味着什么?经济领域的“国家”和“社会”的概念,表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就是“阿里巴巴缺的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等等。我们要孕育的是一个社会,而不是一个Company。”

  试想一下,如果上述构想实现,那马云希望的“达摩院要比阿里巴巴活得更长”,就是必然中的必然。

  总之,不断升级中的的巨大认知优势,让马云及阿里巴巴集团早于绝大多数企业,完成原始积累、早期量质变,也让达摩院的成立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来说,“马云认知”就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405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