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金融投资 文章
理财科普(八):MBA该不该读?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话题不应该放到理财科普系列来讨论,我不以为然,理由有三
1、理财是没办法解决“第一桶金”的问题,而累积“第一桶金”的最好方式就是自我提升
2、理财的最大关键,无非是衡量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时间成本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要最短的时间,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是否选择读MBA,正是这三者关系的衡量。
3、我们毕业有5周年了,入学时候的高低,找第一份工作的好坏,已经被时间抹平,可以从比较长的一个阶段,反思当初的投资是否有效。

综上所述,我开始讨论这个话题。
先讲背景:
我读的是国内的学校,全脱产,现在好似改成全英文授课了,当年是一半一半。国际生有四个还是五个。平均年龄27岁,最小的24岁,最大的大概是37。

1、问题一:读书这些投资多久收回? 7年前,我们当年学费好像是7万多,加住宿书费啥的10万多吧。再加上2年的薪水收入,平均约莫20几万。一般来说,大概毕业1-2年都赚回来了。当然现时也有同学懊悔说那时候不读书买房,现在早发了。不过总体来说,肯定还是合算的。

2、问题二:行业有无转换?一般来说,全脱产班的转行率肯定比普通班要高,5年前大家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转行的超过50%,不过5年后,好多人又都转回去了。总体来说,今后的工作还是很看以前的行业背景,所以入学前在行业内资历越高的,转行越不合算。

3、问题三:咨询投行考不靠谱?所有商学院毕业的人,第一志向似乎都是投行咨询,因为这些公司起薪高。最强悍的例子是我们上2届的一位,他老人家入学时月薪才3000,后来去了国际投行,第一年月薪10万还不包括年底分红,第二年已经月薪20万了。不过他是挤进最后一次global pay,后来local pay就没那么好事了。
不过当然很苦,我入学的时候采访过他,他暑期实习去香港德意志。我问他,香港天气如何,他回答说,2个月我根本没见过香港的天,从来回家都是深夜,出门都头昏脑胀。后来我体会到了,我做过最惨一个项目就在香港,连续2周,凌晨5点回酒店,8点跟客户开会,几乎要崩溃。
从我们班的统计数据来看,刚毕业去国际顶尖投行咨询的只有2人,起薪都不错。当然后来国内金融业发展迅速,很多人也找机会去了风投公司、券商以及投行。 不过5年后的今天,当初起薪最高的他们,如今大部分只在中等水准。

4、问题四:当初大牛如今安在?我仔细想了想,当时我们羡慕的大牛们(成绩好,英语棒,过去资历闪亮亮)如今似乎都只能算中游。成绩好不代表有执行力,英语棒刚开始进了外资公司后来发现跟海龟比起来也没什么竞争优势,资历闪亮亮不是持续优势。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当初大牛们都选择最热门的行业和公司,例如投行咨询,跨国企业。但是随着时间过去,这些公司反而慢慢式微,而当初找不太到外企工作而去了民企的那几个同学,公司都上市了(可惜去得晚,没拿到原始股),但也基本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去了小公司的那些人,因为身边缺乏太强的竞争对手,反而升职升得很快。 而大牛们冲到了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他们面对的是某某中央领导的某某,常青藤学院的海龟,竞争优势实在太不明显了。

5、问题五:MBA国内读好,还是国外读好? 这在我当初选择读书的时候就权衡过这个问题,出国读,成本高,但是见识可以广一点,顺便也全球旅游下。 我当初选在国内读有几个理由:1、我懒,我觉得出去读太辛苦了,在国内读,边读边玩,我很有信心。  2、我恋家,不想离父母太远  3、关键的关键,我觉得我不想在海外工作,所以好不容易读书累积的人脉,如果回国,其实是用不上的。还不如在国内读,把人脉留在国内。
我只能说,5年之后来看,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明智的选择。我工作的时候遇见很多沃顿牛津哈佛商学院毕业的人,总体来说,在跨国公司,5年前他们还是有很多优势的。不过5年后的今天则不一样了。 正如昨日跟人头马公司的人吃饭,说道中国人天花板问题,他说,现在好多了。他们跟老外开会,就说1、市场是中国好还是法国好?2、业绩是你负责还是我负责? 3、中国是你懂还是我懂?  三个问题一问,老外乖乖俯首称臣。 也难怪,北京一个城市路易十三的销量,比整个法国还高。

好吧,先讲这么多,想到什么再补充,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提!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334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