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和万达的交易, 大概是会被资本市场记录下来的一个重要事件。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孙先生与王老爷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公布双方达成交易意向,交易总金额高达600多亿。到今天,该消息持续发酵,具体付款细节也以被披露,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在分析交易背后的原因。
600亿,财务人用计算器大概也不那么容易算出来,不知道后边有多少个零需要被四舍五入。那么,资本市场类似的大宗交易,具体是如何定价的?王老爷子用怎样的逻辑得出600多亿这个数字?
并购重组的定价方式,常用的也就是:清算价值法、市盈率法和净现金流折现法。其中清算价值法更多用在破产企业或者是等待清理处置的企业。简单说,就是为企业的所有资产评估一个价格,实际评估时,其实又会应用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等评估方法。市盈率法则是用市盈率来估计企业价值,通常会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净现金流折现法计算最复杂,理论上来说,这是最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估值方式,也是最保守的方式。净现金流折现法通常基于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或者收益的预测。 常常是先有假设条件,然后基于条件得到数字,通常,会区分最保守的状况、最乐观的状况以及平均值。但是,只要是说预测,其实就很难保证到底有多少准确度。
所以事实上,资本市场所发生的交易,财务顾问所提供的估值通常只是参考依据之一,如果有同行业收购案例,或者会是更重要的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也是重要的对标依据。最终的价格肯定是双方谈判能力的反应。双方待价而沽,最后得到双方都满意的一个价位。比如滴滴和摩拜,多轮融资后,市值已经是庞然大物,你说它有逻辑可言?有财务数据可依?难说。它们唯一仰仗的是对未来市场规模的预期,是对创新的盈利模式所能带来的改变的预期。是不是泡沫,谁知道呢?
理论始终是理论,估值在并购重组中是战术层面的方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战术层面的操作和方法而是战略层面双方的决定和选择。像融创和万达的这类大宗交易,万达表达出来的信息是要降低负债率,向轻资产结构转型,然后顺利上市,简单说就是想做一本万利的生意,酒店和大量在建项目就有点鸡肋的味道了;而融创想实现转型,需要借助酒店和文旅项目提高房地产的附加值,需要借助并购实现增长,所以才可能一拍即合。怎么看,这宗交易都不像是经过了长时间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说双方果断也好,说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推力也罢,可以猜测的是,交易背后的所谓尽职调查或许只是开始或许还在路上,600多亿,或许仅是双方都满意的一个数字而已。
同样的数字,还有微软收购领英,以超高溢价完成收购,虽然背后有投行推波助澜作用,也可能有对标facebook和日本的Recruit,但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微软转型的尝试和需求。
再专业的财务顾问团队所提供能的估值数字,也只是基于战略需要之后的参考,而不是唯一判断标准,所以,财务数字的意义有时真不是那么好评价到底有多少价值,大概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你说呢?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