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会有自己的一些习惯,一般人的行为习惯多数是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但也有很多是刻意花时间去做出计划和改变所得,当然这大部分都是很好的习惯。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这就是我们要说的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21天效应呢?主要原因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旧习惯、旧理念对新习惯、新理念形成的干扰。
当两种习惯、理念在形式上有相似性,但其中某些因素都要求相反时,就会发生干扰。实践表明,旧习惯、旧理念越是巩固,新习惯、新理念的形成就越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在旧习惯、旧理念干扰下学习一种新习惯或新理念,就会时常出现某些顽固性的错误。这些错误来自旧习惯、旧理念中的成分。
二是理念与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或者用美国凯尔曼的研究,它也需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尽量与新的要求一样,而在实质上未发生任何变化。此时,最易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获得奖励,不顺从就会遭到惩罚。可见,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一开始多数是受到外在压力影响而产生的,自发的是极为少见的。
第二阶段是认同。认同是在心理中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因此,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
第三阶段是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一般而言,这三个阶段对非特异的理念、习惯只需21天便可形成,这是大量实验与实践的结果。
三是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地重复,即使简单的不断重复也是十分有效的。
有个误区是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并不是只要经过 21 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这一新理念、新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能产生效应。这也是现在许多广告不断播报的原因所在。
总之,21天效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应用于自我改造上来。许多自觉改造自我的人,成功的应用21天效应改变自我,完善自我。
这主要应用在两方面:一个是改造自己的理念,一个是改造自己的行为习惯。比如:有些人用到的“不抱怨手环”每次抱怨了就弹一下提醒自己;设置闹钟来调整早起生物钟;离开座位刻意把椅子推回去的行为等等。
除此之外,很多互联产品和运营人也都运用这个理论来教育和培养用户打开APP。
登录 | 立即注册